menu

其他专题
浙江珞拾
-
“博物馆游”越来越热,人气“冷热不均”能否破解?
今年上半年的节假日,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热门博物馆门票预约紧张,一票难求。对比之下,一些相对不知名的博物馆,却相对冷清。在近年来“博物馆游”旺盛需求下,综览我国6000余家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大热门的仍不过百余家,“一票难求”也仅是少数现象。作为公共文化产品,博物馆人气“冷热不均”或是国内文博业快速发展的必经阶段,但问题仍亟需破解。
阅读全文
-
从工业遗存到城市新景,他们在如何拓展旅游新格局?
近代工业文明为中国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工业遗产,它们浓缩着工业文明转型升级的发展历史,是反映中国工业文化的一面镜子,更是城市文脉的载体。在城市更新、产业升级背景下,如何将工业遗存转化为文化艺术、科技创新、观光旅游、休闲消费等新型空间载体,与城市建设、生活相融共生?这是近些年我国多城市地区在持续探索和实践的事情。
阅读全文
-
2024,邮轮重返中国市场,是否交上了满意答卷?
前两年受客观因素影响下,全球邮轮旅游陷入停滞,国际邮轮陆续退出中国。随着旅游业复苏,2024年我们看到了国内高端客群的旅游目的地回归到国内的趋势,地中海邮轮、皇家加勒比等国际邮轮纷纷重新谋划布局中国市场,内河游轮品牌也争相加入竞争,中国邮轮大力发展本土品牌的呼声同样越来越高。
阅读全文
-
假期全国都在捅“人窝”,调休凑假到底方便了谁?
在经历了去年小长假出游的拥挤,很多人对于今年“五一”出游的拥挤程度早有预期,但各大景区仍是超乎想象的被挤爆,国内大大小小的城市居民都感觉自己城市“来了一亿人”。每年国内公共假期总是让居民游客都头疼不已,不仅影响旅游体验,还给当地环境、交通等带来沉重负担,尤其假期后的连续工作日更是让上班族“苦不堪言”。最初出于满足大众长假需求和促进旅游消费目的下的“凑假”模式,为何越来越遭到大众抨击和反对?
阅读全文
-
港人持续掀北上狂潮,挤爆深圳源于“消费降级”?
自深港两地恢复正常通关后,港澳居民北上出游热持续升温,大湾区粤港澳三地“互游”趋势显著,特别是前段时间复活节及清明节前后,大批港人北上返乡祭祖、探亲访友、游玩扫货等,挤爆各大口岸,场景堪比“春运”。随着全球旅游竞争加剧和旅游内循环增量见顶,旅游市场在2024年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究竟,“港人春运”现象因何产生?大众消费降级下港澳还能否突围?
阅读全文
-
2024年城市旅游玩法,“情绪”仍持续让年轻人上头
回顾近两年的年轻人精神状态关键词,他们愿意为一个产品花钱,更多取决于这个产品带来的体验和对于“自我”的价值。再细数今年前半场文旅市场表现,层出不穷的文旅现象,其内核出奇一致,即情绪价值构成了主导因素。不难看出,“情绪价值”在2024年仍然是城市旅游营销重点和消费的重要驱动力,各地正通过把握大众情绪趋势,主动制造情绪的出口,重塑旅行方式。
阅读全文
-
短视频“打碎”国外游滤镜,各国文旅真做足准备了?
出入境游市场处于快速恢复中,尤其互免签证、通关便利和航线恢复等利好政策,大大激发人们出入境游热情。但不否认的是,随着民族文化自信提升,文旅融合深度发展,以及社交媒体的传播推动下,国内文旅热点频发,相较于提供高情绪价值的国内游,大众对国外旅游城市的滤镜正在被打破。
阅读全文
-
小城市出圈法则:靠“食”力,还靠什么?
“体验”愈发成为当下人们选择旅游的重要因素,一场演出、一个拍照位、一碗粉都可以是出发的理由。从柳州螺蛳粉、淄博烧烤到天水麻辣烫,细看当下文旅市场,独具当地特色的美食成了吸引游客的“媒介”,以“食力”撬动旅游市场已然成为中小城市的引流新思路。
阅读全文
-
汉服回归是好事,但是都穿对了吗?
汉服、宋锦、战国袍、马面裙……传统文化服饰正成为许多年轻人的穿搭密码,“国潮风”“新中式风”顺势变成一种大众时尚,这也为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全新可能。本文基于当代年轻人的消费特征以及传统文化的重塑与传播特点,探析以“汉服热”为代表的国风流行的动因机制与现存问题。
阅读全文
-
宠游客不宠居民?城市如何在旅游发展中寻求平衡?
在全域旅游、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城市是一座大景区”正在变为现实。游客多了诚然能够给城市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样也会带来一定的烦恼。如何平衡市民与游客之间的生产和生活冲突?就成了很多旅游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