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公园卡打开两城大门,杭甬为何唱起“双城记”?

从2020年首次提出“两个循环”概念之后,“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当前,城市群竞争已成为重要趋势,从杭甬共享同城待遇,共促文旅发展的实践表现,我们或许能从中找到突破城市旅游产品单一瓶颈的实践经验,同时,在探索“文旅共融”新模式和研究文旅新质生产力路径上,我们又能迸发出哪些想象?

发布日期:2024-06-26

从2020年首次提出“两个循环”概念之后,“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当前,城市群竞争已成为重要趋势,从杭甬共享同城待遇,共促文旅发展的实践表现,我们或许能从中找到突破城市旅游产品单一瓶颈的实践经验,同时,在探索“文旅共融”新模式和研究文旅新质生产力路径上,我们又能迸发出哪些想象?

PART 1.
文旅消费持续融入“内循环”?

在谈文旅产业“内循环”之前,我们需要理解何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202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首次提出了“两个循环”概念;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目前业内主流观点认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过去几年,受客观因素影响,文旅消费的流动性被一定程度地锁住。不仅如此,从文旅产业内部审视,由于内部资源配置长期过度市场化、商业模式长期依赖捆绑其它高利润行业等等,都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后劲。“国内大循环”格局的提出与推进,正驱动着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为国内文旅产业的供给与需求链条带来更多重塑可能。

经过这两年我国文旅市场爆款频出综合来看,文化旅游产业进入了比优质服务的时代,文化旅游服务和消费也进入了互联网化、数字化、智能化,文旅产业的“内循环化”趋势也愈发明显。同时,可以看见的是,基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内需消费、新型消费所占权重逐步上升,这对地区发展文旅产业、提振文旅消费提出更高的要求。

特别是受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重大战略的推动作用影响,当前城市群内生的旅游需求变得更为强劲,旅游发展要素加快向城市群和都市圈聚集,城市内、城市间形成丰富的旅游流动。那么在此局势下,以长三角地区为代表的城市旅游业,又是如何持续对接文旅“内循环化”大势的呢?

PART 2.
杭甬为何唱响“双城记”?

说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杭州一直是长三角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以杭州为核心的圈内城市联结也非常紧密。在国内城市文旅“内循环化”进程中,我们不能不提及杭州与宁波共同唱响的“双城记”。

杭甬双城间,许多探索是开创性的,两地的“文旅共融”更是全方位、多领域的。譬如一张城市公园年卡,杭甬两地民众就可以打开同城共享的大门。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数据显示,自2021年7月开放公园卡办理至2024年5月8日,宁波居民在杭办卡已达2957张。再例如两地文旅品牌共塑的外延不断拓展,杭州图书馆和宁波图书馆相继设立“湖海对话·书香杭甬”阅读角,其中,杭州图书馆先后开展过“宁波文化展”“宁波非遗展”等专题文化展览。这两年,两地早已实现的图书馆资源、文化资源共享。

◎“五一”假期期间,宁波天一阁博物院雅集活动吸引大量游客
图源:宁波市文广旅游局

据天一阁博物院文旅发展部负责人表示,“五一”期间有不少杭州游客使用宁波公园(景区)年票前来参观,两地公园卡的优惠共享,提升了双方游客的出行意愿,为景区带来更多人流。

今年春运前夕,被称为全国首条“智慧高速”的杭绍甬高速也建成通车,这是杭州和宁波两城之间又一高速通道正式投入营运,通勤时间也大大缩短。而在此之前,杭州到宁波的高速通行只能依靠1996年建成通车的杭甬高速。

◎杭绍甬高速跨金塘大桥的滨海互通区及沿海高架
图源:新华社

从2018年“推动杭州宁波一体化发展”被首次写入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到2021年,浙江出台《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五年行动计划》;再到当前互相开放城市公园年卡办理、图书馆资源共享等多项杭甬文旅共融措施的完善,两地“同城”政策不断从纸面走向实践,我们看到杭甬双城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旅游观光、文化体验、公共服务等方面不断深度融合,形成市场密集、关联密切、服务畅通的城市旅游循环模式。不仅是宁波,杭州还与衢州共同奏好“山海协作曲”、与黄山携手打造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等。

在城市群旅游一体化格局日渐鲜明下,我们在之前《杭州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杭州市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专项规划》《东阳市虎鹿镇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一系列区域文旅规划工作中,也是通过全域资源、空间、产业、运营等深度整合,推动跨区域文旅合作,进一步提升对游客的吸引力,实现主客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的融合共享。站在区域经济发展角度,跨区域文旅合作有助于强化旅游业对各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撑,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也同样发挥重要作用。 

更进一步来说,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城市更新不是单纯的“输血”,而是通过盘活地区现有资源,为地方提供或改善“造血”能力。杭甬双城在游客和居民共存的城市空间中所发生的区域协同创新,未尝不是对城市创造和再创造,以及文旅共融的生动实践。

PART 3.
文旅共融还有哪些新探索?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版图,可以预见的是,一方面国内循环经济释放出的能量让人充满期待,另一方面很多原本可能进一步扩大的文化产业的国际市场将进一步缩小。在这样的语境中,我们需要抓住“新文科”与“交叉学科”的建设机遇,尤其新质生产力是今年各界广泛热议的焦点,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促进高质量国内经济大循环,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或是解题关键。

以杭甬双城的科技力量还未形成叠加效应、乘数效应,人才、资金等关键要素流通仍有壁垒等实际问题来看,对接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需要注重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导向,积极与新文科、交叉学科等相配合,形成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体系。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核心区域
图源: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管理委员会

当前,很多地方尤其是我国西北部地区、中小型城市等,会把发展旅游作为当地发展的重要机会,旅游投资使很多城市资本、城市消费流向乡村、县域或边远省份,在空间上也形成了旅游业自身的内循环逻辑。但结合现实来看,在内循环中的旅游发展也是不均衡的,未来想要让以长三角为代表的区域旅游再“升级”,需要在资源整合和营销推广宣传上更注重平衡,科学指导建设现有生活圈,推动其布局更合理、功能更完善。

另值得注意的是,只靠单一的内循环也会陷入疲态。伴随着新的商品贸易渠道打通和建设,出入境旅游会随之越来越好,作为国际旅游主要目的地,中国正积极张开双臂迎来更多境外游客,在这之中,我们努力构建文旅领域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也尤为重要。

在笔者看来,尽管置身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格局中,我们面临一系列的不确定性,可借鉴的经验、路径、理念也都随时需要创新和改变,但仍可以积极地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在变局中寻求新机遇,以“+旅游”思维不断实现居民与游客共享美好生活空间的行业愿景。

杭州随着都市圈的逐步展开,与周边城市的同城化发展也随之展开。你觉得未来城市之间旅游业的协同创新,还能重构哪些文旅共融新生态?


声明
图文内容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和业内交流之目的,仅供阅读参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