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游”越来越热,人气“冷热不均”能否破解?

今年上半年的节假日,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热门博物馆门票预约紧张,一票难求。对比之下,一些相对不知名的博物馆,却相对冷清。在近年来“博物馆游”旺盛需求下,综览我国6000余家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大热门的仍不过百余家,“一票难求”也仅是少数现象。作为公共文化产品,博物馆人气“冷热不均”或是国内文博业快速发展的必经阶段,但问题仍亟需破解。

发布日期:2024-06-05

今年上半年的节假日,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热门博物馆门票预约紧张,一票难求。对比之下,一些相对不知名的博物馆,却相对冷清。在近年来“博物馆游”旺盛需求下,综览我国6000余家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大热门的仍不过百余家,“一票难求”也仅是少数现象。作为公共文化产品,博物馆人气“冷热不均”或是国内文博业快速发展的必经阶段,但问题仍亟需破解。

PART 1.
 “文博热”现象,仍在持续升温。

过去两三年间,文博类讲解、文物“显眼包”等内容在社交平台上大受欢迎,并持续发酵,带动了线上云逛博物馆和观看文博类视频,以及线下博物馆、文博展览打卡热。随着“去博物馆”被越来越多游客加入旅游清单,“为博物馆奔赴一座城”也成为了当代年轻人的一种新潮的出游方式。

在2024年,这种“文博热”“博物馆热”等现象仍在持续。像是今年“五一”节假日期间,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热门博物馆门票均预约紧张,一票难求;三星堆博物馆平均每天接待游客2万多人;“文物主题游径”新旅游形式下,山东“跟着文物游齐鲁”受到热捧……

◎国内各博物馆有趣的文物“显眼包”
图/社交平台公开

今天,以博物馆为代表的文博场馆为啥越来越“火”?

 我国近年出现的“博物馆热”现象,其背后的驱动力是多方面的:从国家层面上看,中国博物馆的硬件和软件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从业界来看,不断策划出越来越多内涵丰富、讲情怀接地气的文旅项目,改变了过去博物馆相对刻板的形象;从文旅消费者视角看,大量年轻人走进博物馆的现象折射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同时,种种“利好”使得许多年轻人爱上逛博物馆的“看展式社交”。与其他文化活动相比,选择博物馆作为周末、短假期的出行地似乎更“物美价廉”,既能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精美有趣的文物照片,又能带回特色文创产品……

目前我国博物馆数量正逐年增加,排名世界前列,免费开放率超90%,多地博物馆接待量不断创下历史新高。一组组数据展示出“逛博物馆”已经成为大众旅游和生活的一部分。国际上称,中国博物馆正经历一个“井喷”时代。但我国“井喷”的博物馆建设进程下,有的场馆抢不到门票,有的却常年等不来“客人”。

PART 2.
博物馆“一票难求”仍是少数现象。

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指导,博物馆头条统计发布的「中博热搜榜」于4月份公布了“2024年第一季度热门百强博物馆榜单”和“2024年第一季度全国十大热门博物馆榜单”。其中,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和殷墟博物馆分别排名前五位。

◎2024年第一季度全国十大热门博物馆榜单
图/中博热搜榜

「中博热搜榜」选取全国博物馆年度报告信息系统、以往热门百强博物馆、中小博物馆及博物馆创新力观察样本库四大来源,按照“四大维度、20项指数”进行数据采集。

在“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和大众对文博类文旅产品旺盛需求下,综览我国6000余家(截止2022年备案)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大热门的不过百余家,“一票难求”也仅是少数现象。

除了众所周知的大馆,我国还有不少各具特色的中小型博物馆“养在深闺人未识”。比如,作为博物馆拥有数量大省的浙江,其拥有400余家各类型博物馆。不仅有浙江省博物馆、良渚博物院等热门场馆,还有南宋官窑博物馆、南宋官窑博物馆、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刀剪剑、扇、伞博物馆)等相对小众的博物馆,这些也都是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内容丰富的宝藏博物馆。

月前,我们在考察杭州西溪湿地景区时,也对中国湿地博物馆进行了游览体验。中国湿地博物馆自2009年11月正式开馆以来,一直是公众了解湿地、亲近自然的重要场所。经半年的闭馆改造提升后,4月份,中国湿地博物馆以崭新的面貌重新开放。

◎中国湿地博物馆展厅 部分

◎展厅内互动体验项目 部分
浙江珞拾拍摄于2024年5月

改造后的中国湿地博物馆展厅面积由7800平米扩展至8500平米,展览空间主要包含走进湿地厅、湿地万象厅、只此西溪厅和湿地洞天沉浸式数字展厅,另设有2个专题展厅。

中国湿地博物馆当前也正积极打造国际生态文化交流空间阵地,包含如“塑鸟集”自然文创集合店、城市里的小小湿地农场等更多创新尝试,推动构建“自然——公共”关系的良性互动和开放格局。在刚过去的六一儿童节,西溪天堂与中国湿地博物馆携手开启了一场关于童趣探索的自然之旅——“在西溪天堂游啊游”。客观来说,中国湿地博物馆的空间展陈和各类互动体验都做的很新颖有趣,且考虑到不同年龄段的游览受众,只是客流量却远不如预期。

◎博物馆内生态文化交流空间 部分
浙江珞拾拍摄于2024年5月

对于文博类场馆游客“冷热不均”的现象,业界也有专家尚表示可以理解,可以说是国内文博业快速发展的必经阶段。我们在关注如何厘清发展方向,盘活自身资源,创新运营模式,让这些小众博物馆走进大众视野的同时,也需认识到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也不能只靠一时的升温,更寄望于持久的“保温”。 

PART 3.
“冷热不均”下的升温与“保温”。

当前,文旅新质生产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新质生产力如何与文物博物馆这一行业碰撞融合,激活包括收藏、展览展示、宣传教育、文创等各个端口?依笔者所见,从长远发展看,博物馆可重点关注三大方面的创新,不断提升新质供给和服务,提高大众关注度和参与度。

 一是技术的“新”,数智赋能提质升级。

 至今,无论是故宫博物院通过照片建模、三维扫描等技术采集室外陈设三维数据和可移动文物三维数据,还是上海博物馆开启长达24小时的“上博十二时辰艺术嘉年华”,亦或是杭州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在原址上以原尺度立体标识展示……越来越多文博类场馆创新了展陈方式、革新了服务意识,以全新智能技术不断拉近历史、文化、文物与大众之间的距离。

 二是产品的“新”,新文创助燃文博热。

 文创产品在“新”字上做文章,重在把当地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与创新设计融合,着力提升产品的新与质。与此同时,大众接收信息的方式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已逐渐偏向移动终端,利用新媒体技术革新博物馆体验、传播和营销方式是顺应这一偏向的重要支撑。譬如,通过利用“大数据+算法”精准推送,促使更多的新文物和文创产品“破圈”,实现线上曝光,带动线下博物馆旅游消费,助力当地博物馆“热”起来。

◎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和馆内展品
图/殷墟博物馆

在过去,殷墟遗址博物馆由于地理位置、宣传方式等多种因素,其曝光度和客流量并未达到预期。随着短视频社交平台兴起,越来越多的网友通过短视频平台了解到此博物馆,前来打卡体验,博物馆也由此迎来了新发展机遇,成为国内大热门。

三是运营的“新”,跨界实践赋予持续动力。

 一件文物、一个展馆,都是一个“行走的课堂”。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其关键词也与“教育”息息相关。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不妨积极推动博物馆与教育、科技等领域的跨界融合,打造与自身相适应的“博物馆+”,助推类型多样、主体多元的现代博物馆空间和运营体系的构建。

这些“新”实践,也不只是针对城市范围内的博物馆。在文旅政策导向和大众旅游需求下,我国早已掀起了“博物”下乡热。早前,我们在《乡村博物馆:守在时代里的乡土文化》一文中也讨论到,不断增加乡村博物馆与乡村运营有关的高附加值服务功能,有助于解决乡村博物馆运营和价值沉默困境,推动实现文化场馆建设从城市到乡村的延伸。

随着新时代变迁,今天的博物馆以更加开放包容、积极的姿态面对和接纳新生事物,但将其作为历史文化的传播者和培育者,还是做一种泛娱乐化的文旅消费品,在这两者之间仍需要我们找到一个合理的“边界”。

面对全国出现的博物馆热,你是更倾向于大热门博物馆,还是乐意去体验冷门小众的?

 

声明 
图文内容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和业内交流之目的,仅供阅读参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