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营业性演出便已实现了整体井喷增长,以沉浸式体验、场景式消费为突出特点的小剧场、小型音乐现场等新型演艺空间建设提速。一年多时间过去,景区微型演艺、城市各类演唱会等演出仍是文旅市场的亮点。今年,随着文旅“双循环”的开启,演唱会经济依然持续发展,模式也呈现出新特征,地方文旅、艺人与赞助商的合作共生,或将成旅游业新“粘合剂”。
PART 1.
聚焦:全球文旅发展新进程下,国内城市的焦虑。
在过去,中国对于世界游客来说,的确不是一个热门的旅行目的地。随着全球文旅市场大洗牌,我国“144小时过境免签”等入境友好政策的实施,中国大有成为“全球最大的入境休闲旅游目的地”趋势。2024年一季度,外籍人员出入境达到1307.4万人次,同比上升305.2%,已经恢复到2019年同期数据的92.46%。
◎加拿大社交媒体博主144小时极速中国游,外国人也被逼成了“旅游特种兵”。
事实上,去年入境游的游客比例还恢复得没那么高,不过从当时国际版抖音TikTok上关于#China Travel的相关视频爆火,也足以看出中国游的“蓄势”。如果说红火的入境游市场是城市文旅的A面,翻看B面,则是满满的“焦虑”。
信息时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连文旅市场的迭代都变得极快。很多城市的文旅开发,前一波趋势还没“蹭”上,新一轮的迭代又来了。这也意味着依靠视觉“刺激型”的文旅产品,对年轻游客的吸引力在大幅减弱。如何吸引到更多的国内外年轻人,成为国内城市的焦虑所在。
在《旅客的凝视》一书中,认为对非凡体验的“期待和幻想”,是每一代游客的共性,但每一代人偏好的变化,导致“非凡体验”的定义千差万别。由此来看,一座旅游城市吸引不到大众消费者,并不能说当地文旅做得“不好”,更可能在于没有及时捕捉到用户喜好的变化。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积极培育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发展文娱旅游成为当前激发文旅消费的重要方向之一,而演唱会无疑是文娱旅游中重要的一环。去年夏天,我们在《200余场演唱会纷至沓来,谁抢了我的五月天门票?》一文中就曾提到:一个人看演唱会,能够对衣、食、住、行、游、娱、购等消费以及部分零售行业消费产生一定带动作用。
如果说很早以前,人们往往“为一场会议奔赴一座城”,而如今火热上演的则是“为一场演唱会赴一座城”,很多人拖着行李箱前往一个陌生的城市看演出。
PART 2.
趋势:全球演艺经济增长,艺人不再“单打独斗”。
当然,不仅仅在中国,现阶段全球演艺经济都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
今年3月2日至9日,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在新加坡连续举办六场巡演,这是她2024年全球巡回演唱会(The Eras Tour)在东南亚的唯一一站,共计售出30万张门票,吸引了大量周边国家如印尼、泰国乃至中国的粉丝前往。据统计,此次演唱会预计为当地带来2.6亿至3.7亿美元的总收入,其中,飞往新加坡的机票价格翻倍,旅游景点预订量激增23倍,预计总收益将占新加坡2024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0.2%。
◎Taylor Swift 演唱会图源:Instagram
数据显示,泰勒·斯威夫特的商业影响力可比拟50多个小型国家经济体。
“演唱会办到哪里,歌迷就跟到哪里。”这些粉丝追着演唱会在各地“游牧”,这些知名歌手也因其强大的粉丝号召力变成“行走的GDP”。
◎周杰伦5月在福州的演唱会,带动文旅消费超7亿元
和之前不同的是,现在开演唱会有个很显著的现象:演唱会不再是艺人的“单打独斗”,而是与各地文旅深度绑定。简单点说,就是有更多的地方文旅主动与艺人接触、洽谈,邀请对方来自己的城市演出,促成“文旅+演艺”的合作。
据调查,一些城市的相关职能部门在流程审批、场地资源、城市服务等多方面也是积极配合,一路“开绿灯”。不少城市甚至干脆出台政策,大力推动演唱会经济。譬如,上海市商务委、文化和旅游局等八部门联合出台政策,支持大型演出最高奖励300万;太原发改委等11个部门实施《支持演唱会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为符合条件的演唱会主办单位提供丰厚奖金。可以说,现在国内各城市的流程是:艺人来开演唱会,文旅局主动喊出欢迎的口号。以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小型城市的视角来看,在崛起过程中,用演艺经纪作文旅融合发展的助力,也不失为一种优先策略。
当前,城市依靠知名艺人演唱会带来的经济效益不言而喻,但有城市在笑,也有城市在被“笑”。
前段时间,原定在济南举办的凤凰传奇演唱会因与中超赛程冲突而取消,转移到了常州。这一突如其来的改变,让常州成了最大赢家。据悉,当时演唱会预约人数已经超过百万,带动常州消费约3亿元,足见影响力之大。在济南文旅账号评论区,网友们也是吐槽和调侃不断,或许济南文旅自己都没想到,演唱会能引发如此大的风波。
虽然演出的取消让人感到遗憾,但我们也从中看到,演唱会是一种具有强烈吸引力的文化活动,能够聚集大量的观众和粉丝,并且这些粉丝也不局限于年轻人群体,同时,也能够引起媒体和社交平台的广泛关注,为城市创造更多的文化价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PART 3.
探索:文娱旅游与文旅“生活化”的相互赋能。
文旅新时代固然也意味着一些新的发展模式正在形成,一些新势力会成为文旅发展的重要支撑和转型动力,“文娱旅游”作为一个新提法,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文旅发展的新方向。虽然如今没有对“文娱旅游”的共识概念,但无论什么模式,其核心仍是文旅融合不断深化,在文化与旅游之外赋能其他行业,服务于我们更好的生活。在这之中,泛文娱内容作为文旅场景粘合剂与消费行为催化剂作用也不曾改变。
基于对目前城市演艺市场的观察,我们看到地方政府虽不约而同把”邀请明星来开演唱会”作为稳增长、扩内需的“文旅动作”,但明星艺人带来的短暂流量,并不能可持续性帮城市实现经济高速增长。推动游客在旅游目的地停留和消费的,更多的还是人为塑造的成果。
◎太原主办方在邓紫棋演唱会每个观众座位都放了特产伴手礼,演出结束有数百辆接驳车免费护送,更特别推出持门票或票根即可享受太原市部分景区预约免费参观活动。对此网友表示,“太原你是懂怎么拉路人缘的,建议各城市学习一下,演唱会做不到太原这样别开了。”
在笔者看来,文娱赋能文旅还在于用文娱内容为文旅的副产业赋能,也就是依托演唱会衍生出的一系列附加产业和业态。比如说,在城市夜经济发展赛道,演唱会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其不仅能在个体层面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为夜生活的相关产业带来蓬勃商机。我们过往的一些国内城市的全域旅游规划中,也会考虑设计夜购、夜宴、夜宿、夜娱和夜游等多种夜间文旅产品和业态,不只是为了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也丰富了本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推动“民生+产业+文旅”的融合发展。
最后回到演唱会本身,从演出行业长远发展来考虑,线下演出市场要回归“理性繁荣”。
越来越多的城市读懂了演唱会这场“东风”,但也要顾及消费体验,站在消费视角思考。对用户心理和需求的精准捕捉,是设计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旅文娱产品的重要所在。就像前面我们为什么会说,一座城市靠旅游吸引不到人,或许只是因为没有及时捕捉到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正如业内所说:“如果演出质量不佳、缺乏诚意,观众将不再愿意买单,这将迫使市场进行调整和改进。”
对于城市掀起的“抢演大战”,
你认为演唱会还能点亮城市的哪些经济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