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亚运时代,赛事遗产如何“梅开二度”?

杭州亚运会目前已进入倒计时,在这段时间的各项筹办工作中,网友们频频调侃:杭州为了亚运会已经“疯”了。“谁懂啊,出差几天回来杭州怎么大变样了?”

发布日期:2023-08-30

杭州亚运会目前已进入倒计时,在这段时间的各项筹办工作中,网友们频频调侃:杭州为了亚运会已经“疯”了。

“谁懂啊,出差几天回来杭州怎么大变样了?”

“外地人先别震惊,让杭州人先震惊,我们也没见过!”

“亚运英语100句小册子挨家挨户发到手了......”

“杭州街头每走几步就是亚运会元素。”

“主打一个连红绿灯都不放过!”

▲ 亚运吉祥物“三小只”红绿灯

图源 杭州第19届亚运会官方

杭州当然没有“疯”,只不过是每次奥运会、亚运会等大型赛事举办时,举办地的一举一动,毫不例外都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杭州亚运会作为我国第三次举办的亚运盛会,也是今年亚洲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综合性运动会,给城市、地区带来的积极影响不言而喻,重视程度自然可见一斑。不过除了关注亚运会本身,我们或许要将视野放得更为长远,亚运会的赛事场馆的如何利用,传承和利用好亚运场馆遗产,激发场馆活力,在对其进行优质维护的同时实现营收,任重道远。

从以往的经验来说,比赛结束,大量人力、物力投资建造而成的奥运村、运动场馆等,随着赛局的尘埃落定,热度也渐渐散去,最后人去楼空,它们中有一部分或许会被用作大众体育馆、演唱会场地、音乐厅、剧院、景点等来维持着“人气”,但也难免有一些标志性场馆被遗弃……此前有很多国家、城市或地区,在奥运会场馆的后续运营上也是吃尽了苦头。

PART 1.
满足比赛的要求是“上半篇文章”

大多数城市一般不具备能够承受连续两周人流涌进(包括运动员、教练员、粉丝、媒体成员和游客)的基础设施,但这不是最难以处理的问题,对于主办城市来说,最坏的情况是赛事场馆在比赛后就再未使用,成为“无价值的东西”,我们在世界各地不同的奥运场馆中都看到了这种情况。

▲ 希腊·雅典
2004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棒球场
前后场景对比

▲ 中国·北京
200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皮划艇比赛场地
前后场景对比

▲ 巴西·里约热内卢
2016年夏季奥运会体育场
前后场景对比

世界各地被遗弃的奥林匹克运动场 部分

图源网络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分享

赛事遗产变成空间和金钱的双重浪费,这一点,或许加拿大蒙特利尔人最有发言权,他们可是为奥运会历史贡献了一个专业术语:蒙特利尔陷阱。

▲ 蒙特利尔奥运会场馆

1970年,加拿大蒙特利尔拿下第21届奥运会举办权,为建造容纳8万人的主体育场,蒙特利尔市砸了58亿美元,远远超出预算的28亿,加上之后体育场管理不善,又需额外拨钱去维护,就这样,在奥运会的狂欢结束后,蒙特利尔公民集体走上了“还债”之路,直到20世纪末才还清这笔债务,人称“蒙特利尔陷阱”。

而从世界各地被遗弃的奥林匹克运动场地(馆)来看,“被束之高阁”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场馆建设复杂。

尽管这些场馆在奥运会期间拥有光鲜亮丽的外表,但在背后,它们的设计和建设却是极其复杂的。不同的比赛项目需要考虑其不同特点,在满足比赛的要求下能够保证运动员的安全,同时兼顾观众的观赛体验;考虑节能环保的设计和选材,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还要注重和城市整体规划和风格相协调,以及后续的可持续利用。

其次是地方需求不足。

举办奥运会的城市和地区通常需要为此扩大场馆的规模和容量,然而,奥运会结束后,这些场馆所面临的现实情况是,当地并没有足够的需求来维持这些规模大、容量大的场馆运营,场馆的维护费用无法与场馆的运营收入相匹配。

再者是运营模式难适应。

在奥运会期间,场馆的运营模式往往以国家、地方政府的补贴为基础,在奥运会后,除非场馆能够找到新的商业运营模式,否则难以继续维持运营。然而,要找到适合的商业运营模式并非易事,需要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场馆的特点以及运营的可行性等多个因素,场馆的废弃也反映了运营模式与实际需求之间的脱节。

PART 2.
赛后的可持续利用是“下半篇文章”

我们可以把遗产利用看作是国际重大赛事活动的必答题,那么后亚运时代赛事活动场地(馆)的“再利用”形式则是最直观的答卷,也不妨看看,有些城市是如何填写好这份答卷。

-悉尼-

澳大利亚悉尼奥运会曾被称为“史上最成功的一届”,但主体育场也难逃凄凄惨惨戚戚的厄运,2000年悉尼奥运会后大量场馆闲置甚至废弃,从2002年开始,澳洲政府花了大概10年时间拆除一些奥运场地,并对奥林匹克公园的体育场馆和设施作长远规划。根据新州政府公布悉尼奥运公园2030总体计划,悉尼奥运公园将成为集住宅,商业,教育,医疗,休闲于一身的100,000平方米综合大型社区。

▲ 2023年国际足联女足世界杯半决赛
在悉尼奥林匹克公园体育场举行
图源 澳洲九号台新闻

悉尼奥林匹克公园(悉尼奥运公园)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比赛场地,现用作举办各项体育与文化活动、商业演出等,每年约有1800项活动在悉尼奥林匹克公园举行,如悉尼复活节嘉年华、国家橄榄球联盟与澳洲橄榄球联盟比赛,以及田径与游泳活动。

-北京-

作为专为北京2008年夏奥会修建的主体育场,鸟巢在场馆建设和规划初期就考虑到奥运会后的可持续利用,并后续通过与商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进行场馆的开发和运营,以增加场馆的商业可行性。自2008年奥运会后,鸟巢便成为大众观看国内外顶级赛事、参与大众体育活动和演出的专业场所,成为地标性的体育建筑和奥运遗产。

▲ 冬奥之约 北京冬奥会场馆艺术景观回顾展。

▲ 鸟巢精彩纷呈的大型体育赛事和文化演出活动
图源 鸟巢官方

最值得肯定的是,为实现场馆的循环利用,相关部门2019年4月制定了鸟巢场馆翻新改造的初步计划,提出景观照明系统、场馆扩声系统、观众服务设施系统、空调和热力系统、无障碍设施系统等37项改造工程,鸟巢也成功转战冬奥,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的主会场,再次惊艳世界。

如今,鸟巢在大型赛演举办、全民健身体验、旅游休闲服务、智慧化运营等方面稳步经营,逐渐建立起涵盖高水平赛事、演出及活动举办,体验式旅游接待,商务文化交流服务的综合发展模式,主打一个“物尽其用”和“可持续利用”。

-成都-

申办大运会以来,成都市新建、改建大运场馆49座,其中新建13处,其余36处场馆均依托已有公共体育场馆、学校场馆、省市竞训基地进行改建,这不但给成都带来丰富的体育赛事资源,也让很多老旧体育场馆焕发新生,但大运会结束后,成都想要规划利用好49座场馆也不是一件易事。

据成都官方表示,体育场馆设施将通过市场化思维,采取“短期+长期”结合方式,短期内大运会场馆将着重围绕引进高等级赛事,分类实施惠民开放,持续提升场馆的服务品牌和场馆的“显示度”,中长期方面,将分段转入探索市场化路径,努力形成大型体育场馆可持续综合利用的成都路径,以真正做到不拆除不浪费,实现反复利用、综合利用、持久利用。

▲ 凤凰山体育公园

▲ 大运村 图源 成都发布

“建村”与“建校”相结合的体教融合模式,是成都大运会在大型国际体育赛事运动员村建设中的创新探索。大运村执行副村长苏波透露:“大运村闭村后,成都大学将立即进行‘村转校’工作,预计9月底学校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后,计划通过预约方式向市民开放参观,并开放大运村医疗中心,依托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向周边市民提供诊疗服务。”

-杭州-

杭州亚运会共有56个竞赛场馆(含2个亚残运会独立竞赛场馆),其中新建场馆12个、改造场馆26个、续建场馆9个、临建场馆9个;另有31个训练场馆、1个亚运村和5个亚运分村,按照“能改不建”的节俭理念和“赛时为亚运,赛后为城市”的建设准则,这些场馆在设计建造之初就已考虑到赛后利用问题。

据悉,目前已有51个场馆制定了下一步具体利用计划,也已经确定了下一步可持续运营的运营单位,虽然亚运会还没有开,但比赛之后能利用的计划方案比例已达91%。事实上,场馆的利用不只是布局在亚运后,此前因为亚运延期,部分场馆已经开始启用,譬如张信哲未来式2.0巡回演唱会首场于4月28日在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大莲花”)开唱,这次演唱会也是对亚运会开闭幕式场地和运行团队的一次压力测试,让亚运场馆提前“练兵”。

▲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大莲花”) 图源 杭州市人民政府官网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是目前国内三座8万人以上的体育场之一,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期间,除了四场开闭幕式,它也将承担田径比赛任务,届时将有预计700多名运动员在此参赛。

从公开回复人大代表的建议中也可获知,杭州市体育局早有制定《杭州市亚运场馆综合利用总体方案》。在方案中,除了惠民开放和积极引进国内外一流赛事的方向外,联动亚运场馆,建设国际会议目的地城市,打造会展之都,也成了极具杭州特色的解决方案。

PART 3.
提高城市公共空间利用率是“文章意义”

如果说在场馆建设上,满足比赛要求和使用是“上半篇文章”,赛后的可持续利用是“下半篇文章”,那么很显然,“下半篇文章”更为重要。不仅仅是奥运场馆,如何在赛后有效利用这些斥巨资修建的城市公共空间,实现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这是城市、企业、社区、市民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写好这篇“文章”的最终意义。

近来,杭州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运动利用上也做了不少工作。今年6月初,杭州市城管局发布了10条城市水上运动河道(上城区的引水河、丰收湖,拱墅区的西塘河、阮家桥港、南黄港,西湖区的蒋村港、沿山河、紫金港,滨江区的小砾山输水河和余杭区的五常港),并将陆续开放给市民进行皮划艇、桨板、赛艇等水上运动。城市水系运动的开放,不仅会带来新的俱乐部加入,助力城市水上运动的发展,也方便了城市水上运动爱好者,给市民游客带来不一样的运动玩乐体验。

▲ 杭州城市水上运动河道 水上运动项目预约

这些案例也提示我们前期规划、顶层设计的重要性。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和使用规划时,单一考虑其规模和外形是不够的,还需要兼顾后期维护运营、使用效率、综合服务能力、市场需求等方面。

浙江珞拾在此前的《中国开化绿道网驿站A1线发展战略策划》中,便结合国内外绿道网驿站案例,从城市的区位分析、资源优势、功能使用、设计运营等方面做一系列规划部署。

例如,创新设计一级、二级、三级驿站模式,打造功能多元化的绿道驿站群应对不同消费客群;加强公共交通保障、人才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力度;围绕绿道产业形态和开化山水自然风光、空间基址举办品牌节事活动,带动消费,促进业态发展。在打造特色住宿、餐饮、演绎游乐、会务、商业、文化展示、综合管理等多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服务中,以期最大限度减少地区资源闲置,提高公共空间的利用率。

▲ 浙江珞拾《中国开化绿道网驿站A1线发展战略策划》局部

如今,距离杭州亚运会开幕不到一个月时间,各项筹备工作也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我们热情关注赛事筹备期间杭州做出的各种亮眼工作的同时,不妨也拭目以待在赛事场地(馆)后续运营维护上,杭州将会继续为我们带来哪些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