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雅各布斯说:“想体验一下城市的气质与风貌,步行是最好的方式。”
今天我们不如就来聊一聊:Citywalk。
什么是“Citywalk”?
直译为“城市漫游”。
▲ 小红书《2022十大生活趋势》报告
Citywalk,最早的概念来自英国,理念是“像当地人一样旅行”,指一种漫步探索城市的休闲方式。在小红书《2022十大生活趋势》的报告中,城市漫游排名第五,其相关笔记环比增长超8倍;同程研究院与腾讯营销洞察联合发布的《中国旅行消费趋势洞察白皮书(2023年版)》显示,2023年旅行消费的四大新趋势是小众独特、自在松弛、未知惊喜、深度在地。
PART 1.
“特种兵”到“Citywalk” 我们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Citywalk的走红,不免让我们想到之前频登热搜的“特种兵旅行”(我们此前对 #特种兵式旅游# 这一话题也有过探讨,点击查看《这届年轻人旅游有多“疯”?另类打卡太狂野!》。)与特种兵旅游这种高强度、短时间、多景点、少花费的旅游方式不同,Citywalk所代表的是一种城市漫步状态,强调个性化、深度化、慢节奏。有人调侃,这不就是“逛大街”和“轧马路”。
不过,仅仅是“轧马路”,就能让大家对Citywalk热情高涨吗?
细嗅时代气息,旅游的产业化推动世界旅游景点数量攀升,连平常生活的场所也多以旅游模式加以重整和规划,这也间接导致旅游加速,游客们挤出有限的时间和金钱,从一个车站赶往下一个车站,穿梭在国内外的各个“可复制的网红打卡点”中,这种情况在《游客的凝视》中,被约翰·厄里与乔纳斯·拉森归结为“后旅游主义下‘光晕’逐渐失落”。
▲ 《游客的凝视(第三版)》
[英]约翰·厄里 [丹麦]乔纳斯·拉森 著
格致出版社 2020-9
约翰·厄里在《游客的凝视(第三版)》中,审视了旅游这种社会行为的历史发展及重大转变。何谓“游客的凝视”?简单来说,就是游客带着欲望消费观光景点的符码,游客的凝视是社会建构而成,自成完整的体系。约翰·厄里在书中表述,他的写作目的并不在于说明“为什么要旅游”或是找寻旅游动机,而是强调“凝视者和被凝视者双方皆置身在一组有系统、从未间断的社会关系和实体关系中”。
旅游景点的同质化、活动的单一,呈现“反光晕”的后果,于是有人开始想要重回“城市漫步”,试图在不预设目的地的漫游中重寻生活的浪漫。表面上看,Citywalk成为潮流或许是因为这项“平平无奇”的户外运动门槛不高,事实上,当下各种“报复性”旅游暗示出当代人对封闭生活的逃离,而Citywalk更像是一种积极的抵抗,它尝试打破机械化旅游,让我们通过漫步切身感受城市,与真实的自我生活重逢。
不过,Citywalk虽然指的是一种“漫游”状态,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任何主题。一方面,漫步者可以没有完全确定的行程,自由穿梭城市的大街小巷,遇见城市的多面性,体验到一种“开盲盒”的乐趣;另一方面,漫步者也可以选择跟随城市官方或同行者制定的漫游线路,在城市里游走、喝杯咖啡、吃份小吃、发现一处遗址、参观一处故居,以及和当地老居民聊聊闲天......
不管哪种形式,漫步者都主打一个悠闲自在得快乐,有些人或许还会大吃一惊,这竟然是我生活了多年的城市。这也侧面证明,Citywalk并非外地游客专属,一座城市的居民同样可以来一场家门口的“微旅行”,成为重新认识自己生活城市的新途径。
▲ 长沙·坡子街
今年6月,马蜂窝站内“Citywalk”热度环比上月上涨121%,选择在自己所在城市或旅游目的地城市来一场“0花费”的Citywalk的游客占比超过70%。7月,“Citywalk”相关旅游搜索热度上涨108%,北京、成都、上海、长沙的“Citywalk”线路吸引大批年轻游客关注。
总的来说,从“特种兵旅游”到Citywalk,这种由量到质的观念转变,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旅行中的自我定位从“参观者”变成“体验者”,他们希望亲身融入当地,感受城市街巷中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从而感知一座城市的温度与厚度。由此来看,年轻人为何爱上了Citywalk,就容易解释得多了。
PART 2.
Citywalk核心:城市本身是一座博物馆
我们现在看到城市漫游很火热,但其实它并不是新生产物,行走于城市感受当地文化一直都在,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前面会提到,“反光晕”后果下,人们想要重回城市漫游这一状态。Citywalk与多巴胺穿搭、特种兵旅游、飞盘、旅游搭子等一样,看似是个潮流事件,但现象爆火的背后均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与意义,只是往往众多群体一拥而上时,容易忽略了概念背后的本质诉求与逻辑。
如今的旅游或许不再是发生在特定时空内的纯粹体验,就像康奈尔大学英文和比较文学教授乔纳森·库勒所描述的那样:“人们四散各地,分头寻找各式各样的符号,非要见识法式作风、典型的意大利举止、代表性的东方景致、标准的美式高速公路、传统的英式酒吧。”所以,无论是源远流长的历史古城,还是蓬勃发展的新兴网红城市,都可以跟城市漫步结缘,但Citywalk的关键是一座城市有没有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保护利用能力,有没有整体规划能力,这也是对城市软硬实力的双重考验。
首先,去哪漫步?考验城市“硬实力”。
Citywalk的交互性,能够实现大众与城市、商业以及生活方式和思维的互动,这种场景成为了年轻人的治愈“良药”,而在以城市为背景的场景营销中,城市的“硬实力”是基本。
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街景丰富的城市是年轻人漫步首选,大多数Citywalk线路围绕城市老城区游览,体验文化、城市风情为主,荣登热门Citywalk城市榜首的上海正是这两种特性的集大成者。其中,上海最受欢迎的旅游产品之一“武康路Citywalk”,除了人文景观、名人故居游览,街角随处可见的特色咖啡店对年轻人也有着强大吸引力。
▲ 上海·武康路
梧桐树影婆娑的武康路上,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的名人路,不只有武康大楼,还有几十处名人故居,以及罗密欧阳台、向日葵阳台等网红打卡地。
抛开“文艺”、“小众”、“出片”等关键词,“烟火气”也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城市漫步的理由,重庆、成都、贵阳成年轻人喜爱的“烟火气”城市代表。而在杭州,除了北山街、南山路、馒头山社区,如果你以德寿宫为起点,从凤凰山脚走到鼓楼,再途径十五奎巷、斗富二桥等地,便能够在很多可沉浸体验的文化空间和市井生活中,同时找到古今之人的生活印记。
▲ 杭州·德寿宫和十五奎巷
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坐落于杭州的老城区,站在胡雪岩故居门口红绿灯下,就能看到气势恢宏的德寿宫,而沿着这些路随便走走都能感受到最地道的烟火气。
▲ 杭州·大马弄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说:“一座城市,最吸引我的,从来不是历史名胜或者商业中心,而是菜市场。一切不逛菜市场的城市旅游,等同于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不过严格来说,大马弄其实不是一个菜场,而是一条位于老城区居民楼之间长长的街弄,依托于附近的菜场,很多菜贩在这条街弄或租门面或摆摊,久而久之形成了热闹的早集。
▲ 杭州·斗富二桥
“斗富桥”一共有斗富一桥、斗富二桥、斗富三桥三座桥,三座桥相距离不远,几乎并排坐落在东河之上。如今斗富桥一带除了网红新店,老底子杭州味道也并没有消失。想体验各具特色氛围感的打卡,可以去找寻藏在斗富二桥的各种特色咖啡店;要是想吃些实惠热乎的“烟火气”,则可以去斗富三桥附近走走看。
其次,如何漫步?则考验城市“软实力”。
我们前面说到,Citywalk可以无目的,也可以有主题和路线规划,很多Citywalker(城市漫游者)也期待城市能给予回应,能深度挖掘城市记忆点,拓展新的活动形式,为我们提供不同的旅行“目录”,让漫步更有趣。一些城市因此也顺势推出相应的Citywalk路线给游客一些指引,如广州“荔湾区散步”主题之一的“味蕾游”,上海静安区的网红路线“巨富长”(巨鹿路、富民路、长乐路简称)等,连带将附近美食小店等商家带火。
▲ 羊城晚报
荔枝湾因旧时西关内拥有“一湾青水绿,两岸荔枝红”美誉的“荔枝湾”而得名,如今,这里像是广州的“B面”,成为人们深入“老广文化”的窗口,“荔枝湾怀旧线”也成为广州散步热门。
在我们看来,Citywalk的核心永远是——城市,而城市的软硬实力又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就打磨好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当“Citywalk”这个概念开始红时,一些城市能够游刃有余,有些城市却经不起考验,接不住这批“漫游流量”。我们也不得不多加思考,当“Citywalk”概念再度回归成为年轻人的新宠,会不会像之前的某些“爆款”一样,只能昙花一现。
PART 3.
文化探寻:“漫游热”的热需要多方点燃
随着Citywalk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火爆,带动了许多城市内部相关产业与经济的发展,行程主理人、相关景点导游、食宿、购物等就业岗位与行业也迎来了新生机。但如何让这股“漫游热”延续下去,或者说各城市如何吸引年轻人前来漫步,“压力”给到城市的各个利益相关者。
政府
与散点式打卡旅游不同,城市漫步可以连线成面,起到带动区域整体活力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有很大的建设空间。除了依托好自身独特的文化脉络,挖掘区域的独特性,应用好其背后的文化趋势,多考虑加强基建,例如步行化改造。Citywalk虽广受欢迎,公共服务的均衡化和良好的城市管理也可以尝试跟上,以体现出城市良好的秩序与管理状态。
从业者
对于企业商家来说,Citywalk可以成为他们与市民游客互动的新方式,因此相关行业者不妨考虑将Citywalk与年轻人感兴趣的“主题”相结合,为不同兴趣圈层提供精准的产品与服务。广州越秀地产旗下多个项目、岭南酒店旗下多间酒店就纷纷推出了Citywalk概念和主题活动,越秀山、白云山等中轴线和滨江景观带深受游客欢迎。
Citywalk人群
一座城市有复杂的社会群体,这些群体创造出更多元的城市文化场景和生态,这也正是吸引城市漫游者人群的地方。很多年轻旅行者通过各种搭子结伴行走、分享体验、交流知识,去感知、融入一座城市,这需要对不同城市文化、不同的社会群体具有友好、理解与包容的态度。
写在最后
概念是抽象的,生活不是。不论Citywalk是否能够长久的发展下去,成为一项大众化与商业化兼具的文旅项目,在当下,人们愿意放慢节奏,在平淡中寻找生活,在生活中找到自己,也让城市文化有了更丰富立体的表现形式,或许就是Citywalk的真正意义所在。
那么,在你所生活的城市中,你是否有发现隐秘的Citywalk探索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