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三、四月, 杭州太子湾公园因郁金香花海日均涌入10万游客,道路拥堵指数飙升至“猪肝红”;武汉东湖樱花季,在樱花树下拍照的游客比花瓣还密集;故宫单日限流8万人仍难缓解游览压力……当“人从众”成为城市旅游常态,头部景区的超负荷运转、生态承压、游客体验下滑等问题亟待破解。如何从“流量争夺”转向“生态共生”?城市更新与旅游场景拓展需协同破题。
PART.1
景区变成“人肉罐头加工厂”,
超负荷旅游的症结在哪?
城市旅游的“甜蜜负担”,是全世界热门旅游目的地的“症结”。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的游客密度高达每平方米5人,卢浮宫的《蒙娜丽莎》画前永远挤满踮脚拍照的游客……全球景区都在上演“冰火两重天”:一边是顶流景点被挤成“人肉罐头加工厂”,另一边是城市周边冷门景点寂寞到“长草”。
◎景区游客超载问题相关的词云图
通过对3、4月份社交媒体平台上城市热门景区的话题讨论进行数据分析,我们看到“杭州西湖”“武汉樱花”“绍兴覆卮山”“河南万岁山”等景区在近两月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讨论对象,大量用户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前往这些景区游玩时“人挤人”的体验,印证了这些景区所在的城市面临游客流量过大的问题。此外,“樱花季”“郁金香”等词汇与特定景区花期相关。(源自浙江珞拾数据分析)
这种“旱的旱死,涝的涝死”背后,实际是城市旅游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传统头部景区景点承载有限,但游客偏偏爱往“顶流”冲,80%游客集中在20%热门景点,周边设施闲置。
同样令人无奈的是,“来都来了”四个字,亦堪称当代旅游界魔咒。社交媒体把景区变成“流量场”,游客为了朋友圈九宫格甘愿在热门景点人挤人。“旅游集邮症”让城市像被按下单曲循环键,永远播放着同一段热门BGM。
◎北京故宫
◎山东青岛栈桥
◎杭州太子湾今年清明节假期期间,全国多地热门旅游景点预约爆满、紧急“限流”。(图/央视新闻、中新社、杭州交通918媒体报道)
超负荷旅游就像一场没有赢家的游戏:景区累到虚脱、游客挤到变形、交通瘫痪、文化遗迹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城市在“甜蜜的负担”中逐渐失去自己的呼吸节奏。
而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旱涝不均”的旅游模式更容易让城市陷入“头部虹吸”的恶性循环,周边冷门景点无人问津,本地文化逐渐失声,旅游经济难以实现全域共赢。
PART.2
从堵到心塞到堵中求“变”,
城市在如何破解人潮困局?
当景区快被游客“压塌”,城市需要的或许不只是更宽的道路。从巴厘岛“生态税”到成都“绿道经济”,从阿姆斯特丹的“智慧导流”到丽江的“社区共治”,全球城市正用政策、空间、技术与利益共享四重“魔法”来破解人潮困局。
■政策协同:“流量-生态-收益”的闭环机制
2020年公布的一份报告调查了30个欧洲国家,其中有21个通过在外国游客住宿费中额外加税的方式征收旅游税。按照多地政府说法,这些费用最终被用于当地的基建、环保和公共服务。这也意味着,政策不能只会“限流”,还要构建“流量-生态-收益”闭环,让一些旅游收入能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燃料,顺便缓解“扎堆病”。
【巴厘岛“生态税”】
公开信息显示,巴厘岛是世界上过度旅游目的地之一,每天面临着垃圾处理、环境破坏、过度拥挤等公共治理难题。随着当地对入境游客征收10美元/人生态保护费,专项用于海滩清理、珊瑚修复,主景区拥堵率下降,游客分流至乌布雨林、金塔马尼火山等小众景点。(图/新华社)【威尼斯“住宿税”】 
在原先住宿税的基础上,自2024年起,威尼斯还对“一日游”游客收取5欧元(约合38元人民币)的入城费。(图/新华社)
■空间重构:构建“多核+网状”旅游体系
除了环境问题,住房成本上涨也是“过度旅游”带来的显性问题,比如巴塞罗那的房租在十年内上涨68%。对于城市肌理规整、密集度较高的城市,需要学会“分身”,重新规划以及循环利用的公共空间,用线性场景替代单点打卡,从而呼应社会、环境、经济变化的现状,将“旅游目的地”升级为“生活体验场”。
【巴塞罗那“去中心化”策略】
多年来,巴塞罗那一直在设计和恢复公共空间,将其改造成具有重要民主特征的新的城市近邻场所,而“巴塞罗那模式”也就是从公众、从街道开始更新城市的一种方式,通过改善公共空间的条件,以营造舒适的城市空间。游客也能够被分流至非核心区。(图/新华社)
【成都天府“绿道经济”实践】
据悉,一百公里天府绿道串联11个公园、8个农田景观和3个文创小镇,正通过植入新经济消费场景、打造高品质生活场景,为成都文创、体育、旅游、休闲等各类产业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图/瞭望东方周刊)
■技术赋能:数智技术让城市“会呼吸”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增加、工商业集聚、交通物流运载、基础建设与公共服务等方面对城市治理的压力越来越大,城市科技化的趋势势必无可阻挡,而构建“数智”城市也是当下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阿姆斯特丹“智慧分流”】
阿姆斯特丹拥有全球最大的“互联网交换点”(AMS-IX),雄厚技术基础支撑下, 其数字城市建设步伐很快。2015年“城市数据”(City Data) 项目对城市运行中产生的大量交通、环境、市政和商业等各领域数据进行分析挖掘, 并实时公开在公共平台, 直观反映城市运行信息, 解决诸如交通及流动量问题。(图/网络公开资料)
当然,当一座城市想要进行数智化革新改造之时,也需要提前做好“高情感”的公众传播,从而让人们愿意与智慧城市建立情感连接,进行“情感消费”。
■利益共享:让全域成为“旅游合伙人”
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矛盾与冲突,主要表现在当地居民与地方政府、当地居民与旅游企业、地方政府与旅游企业、居民与居民之间,且不同利益相关者所呈现出的矛盾特征也不尽相同。同样,这些群体也存在共同利益。
从共生理论的角度构建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互惠型治理机制,本质上是要加强利益相关者的有效沟通,充分调动企业、社区、游客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共同参与的全方位治理,实现利益相关者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
【丽江古城“旅游收入反哺社区”机制】
《2021年丽江古城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报告》提到“核心区30%商业业态需保留传统手工艺、本土文化项目”,规定“旅游综合收入10%用于社区文化保护与居民福利”。这一机制旨在平衡商业化与在地文化保护。(图/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
此外,不少非营利机构正尝试推行“生态旅游”,例如带游客了解当地生态系统,为游客提供树木认养、支持本地生态产品机会等,让本地居民从旅游发展中获益。像云南西双版纳基诺山的雨林穿越,山寨居民带领游客走近橡胶林,深入了解居于其中的各类动植物、微生物,游客收获了更有特色的旅行体验,当地居民也有了更多诸如向导、农家乐这样多元的创收选择。
PART.3
未来城市重新定义“韧性”,
旅游的“松弛感”从何而来?
事实上,“过度旅游”现象和旅游产业的不均衡发展有关,各地的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交通住宿等情况不一,对游客的吸引力自然也有高下。国内这两年兴起的“县域旅游”“反向旅游”等方式,对于打破“过度旅游”的困局一定程度上也有帮助。
未来,超负荷旅游或将倒逼城市重新定义“韧性”——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扩容,更是生态、文化、运营系统的可持续适配。
即从“扩容”转向“适配”的生态韧性;避免过度商业化侵蚀在地文化的文化韧性;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营+社区共治”模式实现长效管理的运营韧性。
当我们看到在景点被人潮推着向前的居民游客时,或许该思考:旅游的本质难道在地图上插旗,占领坐标?城市的未来是在于建造更多“网红打卡点”,还是在于用场景创新激活沉睡资源,让每处街角都能讲述故事?
当城市不再被游客“挤爆”,而是成为本地生活与远方诗意的共融体,你认为什么样的场景才能真正代表未来城市的“松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