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假期,政府或景区热心服务游客的现象仍是文旅领域比较出圈的新闻热点。地方文旅部门将游客需求放在首位,其行为固然暖心,但也不乏反对的声音,认为城市过度“宠客”、鼓吹“牺牲式服务”,会让旅游市场失去良性发展的土壤。从城市精细化管理角度来看,一次次关于地方文旅服务的“救急”争议,也表明出部分地区在假期前对游客数量的预估和规划预案存在不足,连带引发相关者对城市治理与服务逻辑的反思。
PART.1
“超现实主义”的文旅内卷焦虑
2025年,各地文旅抢夺流量大战仍在持续。
从魔性尬舞到搞怪宣传农产品,再到免费为游客提供住宿,各地文旅局长的“揽客”动作频频受到关注,也引发不少争议。
今年五一假期期间,政府或景区热心服务游客的现象频现,包括游客留宿文旅局局长家;开放政府停车位、食堂;撒蛤蜊提升游客赶海体验;文旅局长当导游......温情和格局背后,也暴露出尖锐的争议问题——当城市陷入“流量焦虑”,会陷入以牺牲式服务换取短期关注。
之前我们在《文旅花式卷出新高度,热宣传之后呢?》一文中就曾提到,各地文旅局拼“出圈”体现了政府为城市宣传所做的努力,也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城市的流量焦虑心态。
◎山东日照一景区撒蛤蜊图/新闻资料五一假期期间,山东日照一景区担心游客赶不到海,现场撒蛤蜊提升游客赶海体验,为游客提供情绪价值。据该景区工作人员回应:“一天撒的数量在3000斤左右,撒的蛤蜊是我们雇佣员工从滩涂里挖出来的。”
◎重庆荣昌区政府机关食堂面向游客开放图/荣昌微发布据悉,5月1日,重庆市荣昌区政府机关食堂正式面向游客开放,首餐吸引超3000名游客前来就餐,当天中午米饭蒸了1000多斤。
在地方政绩焦虑、短视频时代的流量饥渴、对差评舆论的畏惧和产业升级困局的重重叠加下,我们能够看到地方文旅想要在百花齐放的文旅竞争中“弯道超车”的压力,同时我们也看到,“超现实主义”的文旅内卷易衍生出管理秩序混乱、服务质量下滑、主客权益结构性矛盾等副作用。
不可否认,这两年各地为争抢游客纷纷开启花式“宠客”行动,有些是服务意识提升,有些是当地市民自发行为。但如若城市过度“宠客”、鼓吹“牺牲式服务”,会让旅游市场失去良性发展的土壤,想要打破文旅内卷的死循环,实现长效运营,还需回归到“硬件”和“软件”上来。
PART.2
城市旅游治理逻辑的偏差
酒店床位、餐饮容量、交通接驳等基础配套,是旅游发展的基本。一个成熟的旅游目的地,需要具备根据景区承载力、淡旺季客流规律,科学配置食宿设施、优化交通网络、制度化应急措施的能力。
每到假期,社交媒体被关于地方应急服务的新闻刷屏,所暴露的便是地方接待能力的欠账。譬如五一期间游客留宿局长家事件,将文旅局长个人的善意行为刻意放大为城市服务标杆,可能向公众传递错误信号,过分抬高游客预期。同时,把偶发个案包装成解决方案,容易引发游客与居民之间的矛盾,还会涉及到公共服务的边界问题和城市旅游治理逻辑的偏差。
在研究城市“过度旅游”时,我们有说到:大量游客涌入,居民活动、城市服务、游客游赏在时间和空间上高度重叠,超出了目的地原本的承载力,必然会对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形成重重压力,难免出现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受到负面影响的情况。
如今,一些小城或县域突然爆火的情况逐渐增多。在旅游热潮中,各地都面临着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挑战。业内相关专家早就提醒:相关部门卷颜值、卷剧情,不如卷服务、卷监管。
依笔者所见,城市的生命力,终究不在于热搜榜上的昙花一现,地方文旅“用爱发电”亦非长久之计。充满温情的“救急”应是一面镜子,既能照见基层治理的温度,又照见城市公共服务和运营管理的任重道远。
PART.3
解构城市治理的长期主义
城市管理工作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涉及到城市政府的各个部门,因此,有效的城市管理需要跨部门的合作,需要全面提升城市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的能力,协调和整合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城市管理机构的行为,动员城市的资源,提高投资效率,降低运行成本。由此,城市管理的内涵大大丰富了,不仅包括城市管理机制的设计与运行(Stren,1993;McGill, 2001),也涉及到城市管理者递送服务的方式(McGill,1998;Chakrabarty,1998)。
换言之,在游客扎堆、超出地方接待能力的情况下,城市的旅游服务,既要勾勒“温情”、“人性化”的服务底色,更要以基础设施的完善保障为根基,并界定公共服务边界。
正如《南方都市报》指出:“文旅接待也不是假期一时的事,总靠临时性要求当地人让渡权利来解文旅接待的燃眉之急,或许一时吸引眼球,但年年如此终归无法让人次次感动。”城市的长久流量和留量,应依靠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良好的的市场规则制度、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以及紧急预案能力。
除了“超现实主义”的文旅服务内卷,在文旅领域的新业态与新产品开发方面,内卷与同质化问题也是屡见不鲜,成为了制约产业创新与发展的隐形枷锁。
就城市建设与发展诀窍而言,新加坡具有一定的经验启示,即把旅游发展尽量融入城市建设和商贸发展中。比方说,有意识地孕育出主客共享的旅游吸引物,是新加坡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比较明显的一个特征,以及新增的旅游项目,很大比例是对公共设施、商业场所或原有旅游场地的翻新改造和功能新增。
◎圣淘沙名胜世界和中央海滩市集图/圣淘沙新加坡由于地域面积较小,新加坡长期以来保持着求新求变的发展理念,针对不同时期、阶段和国别的特点,以新发展、新玩法、新平台努力满足不同客源市场的需求,不断推进新酒店开发、热门景点升级等,努力体现多维度旅游体验。
身在信息时代,处处是舆论场,文旅事业应该重流量而不唯流量,不仅要摆脱“流量短视症”,更要深层次思考如何平衡责任边界与服务创新,避免将服务意识窄化为职责清单。将本地城市生活经营好,自然能吸引游客,也能缓和主客间的矛盾。
而对游客来说,“说走就走”的旅行固然洒脱迷人,但旅行规划意识仍不可少,在住宿无着落、安全没保证的情况下出游,以及巨婴式旅游也是我们不提倡的。
关于城市的“牺牲式服务”,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