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文创”、“卖风景”、“卖农副产品”已成乡村“标配”,其红利是否能一直持续?当城市消费需求向个性化、体验化升级,乡村能否通过“卖场景”、“卖服务”突破同质化竞争,找到乡村振兴的“新增长曲线”?
PART.1
从“卖风景”到“卖同质”:乡村经济的繁荣与困局
你是否也发现:朋友圈的乡村游照片越来越相似、民宿门口的竹编篮子家家雷同、网红打卡点的滤镜甚至都调成了同款色调?
当浙江松阳创新“乡村798”模式,将百年老宅改造成非遗工坊,村民用竹编、土布等非遗产品“编织”出年产值超5000万元的产业;当江西婺源凭借“梯田花海”和“晒秋民俗”跻身“中国最美乡村”,年旅游收入突破3亿元;当陕西洛川苹果借助直播电商和品牌联名闯入大众视野,实现IP化……近些年,乡村赛道的确找到了一些“流量密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百花齐放”。
◎自2012年以来,婺源进入转型升级、提升品质的发展阶段,推动乡村游由观光向休闲度假产品开发转变,促进旅游业态多元化发展。近年,婺源还推动“乡村游+体育”发展新业态,承办国内外体育赛事,开发徒步、骑行、攀岩等多项户外拓展运动。(图/婺源旅游)
不过从行业发展现状来看,很大一部分县域、乡村实际上还困在“低水平竞争”的泥沼。
譬如,同质化严重,旅游项目多集中在田园风光、民宿、采摘;产业链薄弱,农产品附加值低,品牌溢价仍待突破;人口空心化,青壮年外流导致文化断层与运营乏力等等,这其实也是众多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所面临的瓶颈。
都市人群一边向往着乡野的“诗与远方”,一边又发现越来越明显的“千村一面”;而乡村一边渴望着文旅创收推动经济振兴,一边又被困入“复制粘贴”的同质化怪圈。
当大众从“买产品”转向“买体验”,乡村经济如何跳出同质化泥潭?答案或许在于——“卖文化、卖场景的同时,更要卖出价值”。
PART.2
探索“四卖”破局:乡村消费场景的想象力
■卖服务:从走马观花的看客到“故事主角”,让体验溢价。
贵州丹寨的答案很直接:“别光看,亲自参与!”
丹寨县的乡镇结合当地苗族文化与非遗民俗,每年打造万人长桌宴、祭尤文化节、春耕大典等大型IP活动,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前来打卡游玩,让游客亲手体验蜡染、苗绣,甚至参与苗族婚礼仪式。其中,丹寨万达小镇建筑采用苗侗风格,引入国家非物质遗产项目,形成独具特色的综合性商业旅游目的地,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并取得了孤独星球2020十佳旅行地、戛纳铜狮奖、艾菲国际广告节等成绩。
◎2017年,石桥村被评为3A级景区,2021年入选贵州“第三批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2022年,清江村入选贵州“第四批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2023年,南皋乡入选贵州“第三批全省乡村旅游重点乡”。(图/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
当乡村服务从“展示”转向“参与”,游客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故事的主角、文化的“共创者”,能够为手艺付费,为体验买单。
■卖场景:用故事力构建沉浸式乡村宇宙,打破“千村一面”。
“不会讲故事的陶器,只是碗碟;会讲故事的陶器,能卖出黄金价。”在云南的东南一隅,有一座小镇深谙此道。
基于近千年紫陶制作技艺,建水紫陶小镇打造传播紫陶文化的全场景叙事的沉浸式文旅消费地。在这里,没有千篇一律的“古风街”,有的是承载着匠人心血和故事的紫陶艺术品、回荡着驼铃声的古道、街角敲打陶土的叮当声和窑火映红的匠人脸庞,以及可以住进陶土主题民宿、夜市上用紫陶杯喝一碗当地米酒的沉浸式游客......
◎建水紫陶1953年与宜兴紫砂、钦州坭兴陶、荣昌陶并称“中国四大名陶”,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紫陶小镇曾荣获“全国美丽宜居小镇”“2017年度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图/文旅建水)
在紫陶小镇,文艺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每处生活场景都融进了在地基因,是文化IP与乡土记忆的共生体。
■卖生态: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低碳转型的“绿色溢价”。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的发源地,浙江余村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道路上,用“零碳”好好打了个样。
零碳余村数字化管理系统、余村印象碳中和建筑、毛竹林碳汇……这套闭环生态模式,让余村充分发挥竹林碳汇资源,与旅游、农业等产业融合,推动绿色经济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2022年,余村实现接待游客70万人次,村集体收入突破1300万元。更妙的是,余村碳普惠应用面向住户和游客,收集碳活动行为来转化碳积分,通过碳积分为各方主体提供更多的服务与收益,从吃、住、行、游、购、娱六方面让百姓真正参与到低碳生活中。
◎2022年,“余村印象”荣获铂金级碳中和建筑标识证书,树立了未来乡村绿色建筑的典范。(图/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如今,低碳正从政策要求变成市场刚需,乡村的绿水青山也不再是“免费背景”,而是能兑换真金白银的生态资产。
■卖链条:单点突破后的全产业“共生”,打造“终身价值”。
一颗猕猴桃,怎么实现经济效益的有效释放?
也许我们会想到:果园观光收门票、果子深加工做果酱和护肤品、种植研学、直播带货......毕竟,链条整合才能裂变更多价值。
全球观光农场的的代表——日本MOKUMOKU农场便是个极具代表性的项目。该农场将主力客群定位为家庭和学生,以“自然、农业、猪”为主题,分别提供观光游览、科普教育、产品展览、餐饮美食、休闲体验、商品购买、度假住宿等服务。据悉,Mokumoku农场的年营收已达到52亿日元。
精准的客群定位、丰富多样的活动设置、密切关联的农旅产业链,让这个从杀猪场起步的家族企业,完成从“单一屠宰”到“第六产业”的蜕变,每年吸引约150万游客,客单价达3467日元,复购率超40%,成为全球农业观光的教科书级案例。MOKUMOKU完整的产业链生态,让每一环节都“长”出它应有的价值。
◎值得关注的还有MOKUMOKU的“农户共同体”模式,即联合周边农民成立合作社,统一采购降低成本30%,共享销售渠道提升溢价能力,带动农户增收。(图/社交媒体公开)
现代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消费新场景的建设,不仅要为游客带来全新消费体验,也要为当地住民实现经济创收,促进乡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这其中需要坚持以农业为中心,坚持产业链的发展,而并非单一的产品销售。
PART.3
乡村未来逻辑:或是成为“新生活方式供应商”
当城市人开始为“情感疗愈”“亲子共学”“退休旅居”买单,乡村不再只是“乡愁”的载体,而是能提供治愈、灵感与归属感的“新生活方式”,它的价值边界也将无限延伸。
但不管是乡村服务瞄准的情绪价值消费,还是经济模式重构的生态转型,又或者是利益共享机制下的产业链完善,在笔者看来,其长期发展的关键逻辑仍然是我们一直在强调的“以人为核心的生活方式打造”。
当然,我们也需要警惕,过度商业化可能侵蚀乡村的文化根脉,乡村需要“开发红线”,不沦为城市的“仿制品”,亦不能沦为表演道具。
未来乡村,还能“卖”什么?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没办法简单回答的问题,需要从业者长期思考和探索实践。
当乡村是“新生活方式”的供给者,你认为乡村还应该“卖”的是什么?或者说乡村的下一个“爆款”会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