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5年,城市有机更新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也对各行业、产业研究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更新不再只是空间形态的更新,更是城市功能、产业结构和文化内涵的提升。当城市更新从单纯的“物理改造”向“精神再生产”转身,探讨公共空间的演变趋势和旅游升级,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
PART.1
消费文化影响下,
城市旅游空间塑造的转变。
在城市领域,人类从未停止对未知的探索和对未来的美好畅想。因而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它随着城市每个阶段社会经济背景的变迁和演变,不断调整目标、对象及实践模式。
基于当前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判断,城市更新为代表的存量开发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新常态”,并转向以人为本、高质量发展的多元价值目标。同时,在消费文化影响下,空间与文化符号逐渐成为互相建构的统一体,城市空间需要在更广泛的领域回应城市更新进程中的多元需求。
这也为城市旅游发展和探索新型文旅空间经营模式,提供了新的契机和载体。譬如,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催生了沉浸式演艺、工业和文化遗产旅游、历史文化街区活化、生活集市等新业态、新场景核心模式,涌现出一批具有旅游功能且蕴含城市记忆、展现地方文化的新型城市旅游空间。
◎2020年落地杭州的城市综合体“天目里”,在改造原有废弃工业园区基础上,融入文化展馆、茑屋书店、市集等时尚景观和创意业态,创新新型城市艺术文化空间和城市场景体验,迅速成为杭州的热门打卡地标之一,亦成为建构和传播城市形象的空间性媒介,丰富了杭州城市形象。(图/天目里)
再从另一层面来看,伴随着当代大众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生活需求与文化交流、公共交往、休闲体验等社交性的活动愈发相关。在城市更新中,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发展城市经济,其关键都是对群体生活方式的建构性认同,以唤起人们对“城市美好生活”的价值认同。
有城市研究者认为,随着大众对文脉意义和价值认识的加深,保护和传承场所的意义成为现代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设计的基本价值观念。从场所到场景的思维转变,也意味着城市旅游空间的塑造正逐渐从关注场地环境本身,转向关注其更新延续过程中,所承载的新的价值认同和多元的体验选择。
PART.2
盘活公园运营的脉络,
推动城市公园旅游化升级。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活得更好,而居留于城市。”
眼下,不少城镇以“公园城市”为建设目标,城市公园旅游化升级应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虽然城市更新和文旅融合促进了城市空间的创新发展,但不得不正视的是,在不断改善市民生活环境的同时,一些城市旅游空间的管理成本却呈直线上升态势;或者产品布局略显凌乱,功能片区、游玩路线等也亟需调整提升;又或者出于安全管理原因,给相关产品的运营增加诸多不便。
以城市公园为例,如何盘活公园运营的脉络,推动实现城市公园旅游化升级,这些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按常规来讲,城市公园商业化改造需要尊重公园的主体地位、尊重空间作为公园的本意,再以商业作为生活体验与艺术的赋能。比方说,不是做景观把市民隔离在外,而是更多的把空间还给市民而,实现社交的、能参与的、大众生活的一部分,以及良好运营机制中,通过商业运营活化公园运营。
在这方面,上海、杭州等地的新城市发展观的生动实践颇具有代表性。
今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加快城市更新步伐,深入探索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据悉,2025年,上海豫园将打造一个“游浸式东方小吃聚集地”,通过提供趣味化和游浸式的美食探索方式来吸引更多年轻消费群体与国际游客,周边的东台路步行街也将在复兴古玩花卉市集的基础上焕活全新文化与社交体验。另据上海市静安置业透露,2025年,张园将围绕张园西区打造“大张园街区”的概念,整合吴江路、茂名北路、丰盛里,还将与上博、国外美术馆合作推出重磅大展,2026年末2027年初,张园东西区有望正式连通。
◎被誉为“海上第一名园”的上海张园是海派文化的策源地之一。如今,张园是上海推进城市更新和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地,凭借历史建筑“修旧如故”和文商旅融合等,成为上海乃至全国颇具影响力的城市文化地标。(图/上海发布)
场景视角下,城市公园是建筑,也是景观,其旧改更新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到公园自身的改造提升,还涉及到与商业和众多产业领域的融合和运营,而最终也需要落在具体的城市空间设计建造和运营中,以及伴随着未来生活而进行的持续创造之中。
PART.3
开拓城市公共文化空间,
文化空间和生活空间的重塑。
城市更新行动中的旅游空间更新升级,从本质上看,仍然指向的是居住生活空间更新,这或将是未来城市更新中最为艰巨的任务。
我们研究空间生产理论的三元辩证关系,其隐含着“空间开发”“空间谋划”“空间体验”三方面。以此理论来看,开拓城市公共文化空间,需要注重的不仅仅是物质空间的改造,更是文化空间和生活空间的重塑,既要关注居住空间环境品质的持续改善,也要不断完善城市居住社区的组织机制和运管模式。
简单概括,开拓城市公共文化空间需要的是空间叙事力、在地文化力和可持续运营力。
“空间叙事力”要求文旅项目能够通过空间的布局、设计和展示,赋予空间故事与意义,让受众或消费者能够在空间叙事中找到与自己情感和兴趣的契合点,激发情感共鸣;“在地文化力”强调深入挖掘和展现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特色元素,进行创造性地开发,让城市旅游空间能够营造出独特的表征和符号体系,构建起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可持续运营力”则关乎项目的长期发展,包括合理的运营模式、盈利模式、人才培养、多方参与协作等方面,确保其在市场中的持续生存和发展。(观点引用自边兰春,卓康夫《从场所到场景:城市更新中的愿景认同与城市设计转型》)
根据我们调研发现,在近年来各类国际社会组织以及建筑、咨询、信息技术企业等以未来城市为关注点发布的各类行业研究报告中,未来城市的发展主要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基础,注重绿色、便利、数字化、人文内涵等特征。
尽管全球各地区的城市发展存在不平衡,但更加绿色、便捷、休闲与美好的城市生活是每个居民游客的愿景。因而,“生活”永远是我们能够把地区、城市、乡村放在同一个维度谈论的重要视角。在这个视角下,并不一定都是宏大叙事,关注日常、关注大众所需,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最后,城市或乡村旅游空间形态各异,并不能一概而论,也都有自己独特的“更新”解法。这依靠的是我们相关从业者开拓思维,通过政策研究、战略分析与数据架构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来处理城市或乡村旧改项目,持续为产业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众多城市保护更新案例中,你认为什么是好的城市更新?你认为城市更新还应有哪些“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