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带动乡创,乡村成为“摄迷”的“香饽饽”?

在“摄迷”眼中,乡村的每个角落都蕴含着故事与可能,通过风光摄影、人文摄影等,能够让更多人窥见中国城市之外的一面。随着摄影人将镜头对准无数不为人知的乡村,摄影文化已经逐渐从小众圈层走向大众市场,进而融入乡村生活。今天,面对如潮水般的信息海洋,以摄影为代表的艺术因子也在不断激活乡村资源,赋能乡村产业。除了借助“摄影+”模式,让乡村“流量”成乡创“留量”的乡村“生活方式营造”,也一直是我们持续关注且研究实践的事情。

发布日期:2025-03-14

在“摄迷”眼中,乡村的每个角落都蕴含着故事与可能,通过风光摄影、人文摄影等,能够让更多人窥见中国城市之外的一面。随着摄影人将镜头对准无数不为人知的乡村,摄影文化已经逐渐从小众圈层走向大众市场,进而融入乡村生活。今天,面对如潮水般的信息海洋,以摄影为代表的艺术因子也在不断激活乡村资源,赋能乡村产业。除了借助“摄影+”模式,让乡村“流量”成乡创“留量”的乡村“生活方式营造”,也一直是我们持续关注且研究实践的事情。

PART.1
镜头之下:摄影如何带来“影乡力”?

“一年四季,带着相机拍照的游客纷至沓来。”

以摄影为窗口,近两年国内很多名不见经传的小乡村通过将山水之美定格在照片上,既向外界展示了美丽风景,又发展起新业态,把“美丽乡村”逐渐转化为“美丽经济”。  

而谈及摄影推动旅游经济,摄影家吴品禾的《仙境》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上世纪90年代初,吴品禾将浙江缙云仙都的仙灵之气,以独特的构图和细腻的光影呈现出来,不仅让仙都声名鹊起成为旅游目的地的焦点,更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纪念品销售等产业发展。

◎吴品禾《仙境》
拍摄于1983年春天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兴起,摄影已成为我国的旅游消费时尚。尤其在随手皆可拍的时代环境中,每个人都是摄影人,可以随时用手机捕捉生活的瞬间,亦都是地方旅游发展的宣传者与推动者。

摄影何以掀起改变一个地方旅游发展模式的力量? 

摄影的普及和常态化为当下乡村建设带来了一系列积极变化。比如,带动生活美学在乡村沉淀,植根于村庄,赋能村民美好生活;摄影带来的流量和效应蔓延,推进乡村资源利用方式的有效创新,地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新业态链接住宿、餐饮等各种旅游资源持续发展,激活乡村多方产业,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和产业创新......

PART.2
赋能更新:乡村里的“摄影+”模式

正如我国乡村各有特色,乡村振兴也有多条路径可选,“摄影+”这篇大文章做的好,人民生活环境美化、乡村产业振兴、共同富裕的连台好戏便能上演。同样,由产业发展带来的文化自信、新思潮也会体现在村民身上。

在浙江,越来越多各具特色的自然山水和历史人文的山乡,正在因摄影扬名千里之外。尤以浙江丽水为代表,在20年发展历程中,丽水摄影已走向世界摄影。从浙西南山城到“中国摄影之乡”,再到“讲述中国故事的世界舞台”,丽水一直在借助源源不断的影像向世界展示着城乡风光、特色文化和故事,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转化摄影价值,构建以“摄影+”产业融合为重点的摄影产业链。

◎2024年,以“跨越边界,影像重生”为主题的2024FIAP世界摄影人大会在浙江丽水举行,来自全球各地的艺术家、摄影师、专家学者齐聚此地,展开一场全球摄影的文化交流与对话。(图源/丽水网)

在深化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乡村范例的征途上,摄影的种子在乡间扎根、生长。许多村民也开始意识到乡土文化和自然资源的价值,积极参与到乡建中来。

不过,以行业视角来看,让摄影成为乡村文化产业的核心力量,绝非只是用镜头定格某一片美景,更在于用植根于当地的景、故事和文化激发游客的情感共鸣。

我们关注到,当“绝佳摄影点”、“出片率”、“小众拍照地”成为游客选择目的地的核心指标,全国乃至全球旅游城市、乡村纷纷开启“场景改造”,包括自然景观、文化场景、城市空间等。这些“造景”使目的地从“观光客体”转变为“沉浸式摄影棚”,重构旅游空间和生活方式的价值逻辑。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说:“我们感受到(空间的)美,意味着我们邂逅了一种对美好生活所持的观念。”结合笔者的经验所见,和城市空间更新一样,在乡村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其原生资源、闲置资源也需要挖掘和利用,除了借助“摄影+”模式,生活方式营造也是艺术乡建、资源活化、乡村运营的又一途径。

PART.3
理解乡村:生活方式的营造

乡村的文化力根源于平实的生产、生活,乡土之上承载了民众的生活方式、蕴含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和审美特征。如何在保留原生景色、打造美好生活环境的同时,构建乡村新的“附近感”来吸引更多群体流量以及带来经济创收,成为业界关注焦点。

以“造景”角度来看,需要理解乡村、感受乡村的基础上建设乡村、赋能乡村,实现乡村空间中人与景的交互、内容生产以及品牌塑造三大维度。这包括提取主题、创作IP、采用交互式和体验性的场景设计思维,去营造特定的社会性、文化性、美学性的空间和景观,创造更多维的价值。

今年春节、元宵传统节日期间,浙江珞拾从点、线、面多维度策划服务了“金 蛇过坝 扭转乾坤”湖源乡“源”宵活动。活动将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潮流艺术相结合,不仅构建了一个以“非遗”、“民俗”、“现代生活”为底色的城乡公共社交环境,还设计打铁花、舞板龙、书写福字、非遗项目展示和体验等系列传统文化活动。

传统并非被遗弃的“包袱”,而是滋养创新的“土壤”。在智慧化时代,我们依然可以将在地民俗与乡土景观融合,通过现代艺术赋能,自然人文资源的整合以及沉浸式场景的打造,将节俗、非遗巧妙地置入当代生活语境之中,让乡土独有的文化能够以更生动的方式被大众所理解,在当代社会中能更鲜活地被演绎,被传承。  

◎2025年2月8日至9日,浙江珞拾策划服务的“金蛇过坝 扭转乾坤”2025年湖源乡“源” 宵活动在富阳湖源乡举办。活动当天,创意视觉装置和灯光氛围将龙鳞坝周边区域打造的既不失节日的喜庆温馨,又实现了传统节俗韵味与现代感的和谐统一。

伴随着今年早春来临,我们又联动了富阳湖源乡石龙村野樱谷、樱花大道等景点独特性,策划“Spring趣湖源,樱花欢乐跑”春日活动,规划设计“赏春三式”主题活动段。整个活动策划以野樱为媒介,科学研判特定主题下空间设计的合理性和场景营造的可能性,并融合自然生态与人文活力,实现樱花美学、山野美食与乡村温度深度融合,为村民游客提供“视觉+味觉+情感”的三重沉浸式满足。自然乡景与文化场力的视觉呈现,也吸引了众多“摄迷”前来拍摄。

同时,通过樱花季引流,依托游客互动与宣传推广,我们希望不断强化“乐水湖源”品牌形象,夯实湖源“春赏樱、夏嬉水、秋味道、冬民俗”四季活动内容,并通过轻量化运营,带动农家乐、土特产销售等在地消费,形成“赏花+餐饮+农产品”的乡村复合收益模式,推动实现生态价值转化与区域品牌破圈,助力乡村振兴与文旅产业发展。‌

◎2025年3月13日,浙江珞拾策划服务的“Spring 趣湖源,樱花欢乐跑”春日活动在富阳湖源乡石龙村举办。自2018年石龙村北坑坞上万亩土生土长的野樱花被发现后,这里逐渐成为杭州的赏“樱”胜地之一,也被称作“石龙樱花谷”。每年花期,万亩山岭,野樱怒放,石龙樱花谷吸引着周边城镇的市民游客、摄影和徒步爱好者等人群前来赏玩打卡。

中国乡村在千百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即便是相邻的地域也常存在文化差异,因为这些土地承载着独特的文化调性和不同的生活方式。

因而我们希望基于在地性前提上,不断拓展“文化造景”“乡村运营”的形式,让乡村的“附近感”被重新看到的同时,又增强乡村自身资源造血功能,推动乡村由“外援式”建设向“内生式”发展转变,从而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发育的土壤,也能为新乡人和回乡人维持吸引力。

从场景营造到人景融合,你会在什么时候按下快门?未来,你觉得乡村的在地性又会被赋予什么样的全新诠释?

 

声明 
图文内容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和业内交流之目的,仅供阅读参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