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申遗成功、长假加假, 能否助力中国文旅业再掀新高度?

2024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知,自2025年1月1日起,法定节假日新增两天,春节假期延长至八天;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近些年,中国在不断开放中走向世界,作为中华文明载体的春节也早已走出国门。在我国即将迎来申遗成功、假期加假之后的首个春节假期之时,各大旅游平台及企业也纷纷感应到游客们的“骚动”,旅游市场或将再掀中国传统文化热潮。

发布日期:2025-01-16

2024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知,自2025年1月1日起,法定节假日新增两天,春节假期延长至八天;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近些年,中国在不断开放中走向世界,作为中华文明载体的春节也早已走出国门。在我国即将迎来申遗成功、假期加假之后的首个春节假期之时,各大旅游平台及企业也纷纷感应到游客们的“骚动”,旅游市场或将再掀中国传统文化热潮。

PART.1
春节申遗成功、假期延长,
中国文化再迎高光时刻。 

早在2009年,端午节成功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后,我国便开始筹备将更多具有深厚文化价值的传统节日推向世界舞台。回首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着手推动春节申遗工作;2023年,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提交申报材料,文旅部全力推动春节申遗;到2024年年底,春节申遗成功,整个申遗过程历经了两年多时间。

◎新华社2024年12月4日电: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4日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图源:新华社)

春节申遗成功的消息一出,“中国年”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再次引发全球的关注。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从2003年被美国纽约州列为公共假日,到2023年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再到2024年申遗成功,足以证明春节文化在全球影响力的持续提升,也无疑是我们向世界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的重要窗口,让更多人可以关注和了解中国。

而同样值得关注的是,经过十一年的等待,我们再次迎来了法定假期的增加,这不仅预示着国家对全民旅游的重视和推动,也是对国民休闲生活品质提升的积极响应,客观上刺激民众消费需求。

基于种种新变化,今年春节的旅游市场会有怎样的新特点?对我国的旅游业来说,又该如何利用好春节这个文化符号,以其为引擎,深入挖掘相关资源,进一步激发境外人员来华旅游意愿和热情,助力我国文旅产业的全球化发展?

PART.2
向世界递出中国文化名片,
文旅业如何搭乘“东风”? 

在我国即将迎来申遗成功、假期加假之后的首个春节假期之时,各大旅游平台及企业也纷纷感应到游客们的“骚动”。受春节申遗成功带动,2025年春节旅游市场以“非遗游”为主题的需求上升明显。

飞猪平台1月6日发布的《2025年春节出游风向标》显示,平台上包含非遗景点、非遗体验等内容的“非遗游”相关搜索热度环比上月增长133%(数据实时更新);携程发布的《2025春节旅游市场预测报告》也有提到,“年味游”正成为2025春节国内游游客的不二之选。江西婺女洲打铁花、四川阆中舞草龙、福建泉州簪花围、潮州英歌舞、延安陕北说书……不少目的地通过非遗相关活动吸引游客前往感受当地民俗文化。各地文旅也陆续做出行动,文旅部推出的2025年春节主题文旅活动也与以往不同,今年的文旅活动主要以春节申遗成功为契机,加强春节文化研究阐释、传承弘扬、海外推广,丰富优质文旅产品供给。

◎从2025年除夕至十五,江西婺女洲将开展“婺女洲烟火非遗年”活动,包括非遗打铁花、烟花秀、火壶表演,以及徽剧、傩舞、皮影戏等10余种非遗民俗活动。(图源:婺女洲度假区)

当旅游市场迎来“文化游”、“非遗游”热潮,亲子游和家庭游亦十分火爆。据悉,春节期间,家庭客群占比超八成,其中老中幼三代同游、亲子游的现象尤为突出,出游人次占比分别达到了36%和27%。

虽然传统节日赋予文旅融合发展能量的影响范围和经济规模有大有小,但无论全国性的大型节日,还是地方性节日,都可以看作是带动文旅融合持续发展的内源性动力。尤其对于我国旅游业而言,春节申遗成功、假期增多无疑是长期利好的因素。当非遗年俗叠加其他文旅体验时,借助其影响力和传播渠道,将更多中国传统民俗纳入更广阔的宣传视野。与此同时,过境免签和免签政策的开放让更多境外游客来到中国,春节或将有更多外国友人在中国大地体验独特的年俗,业界可以借助这个机会展示中国的民俗文化和非遗内涵,推动传统文化回归,大力提升春节等传统节日的经济热度。

对此,旅游业还需要持续深化和拓展其服务内容和运营形式,以适应这一新的发展趋势。从更为长远的视角来看,这也有可能会改变当下景区淡旺季格局的发展困境,街区、景区等旅游目的地应积极做好准备,在内容表达、场景营造、非遗体验活动、数字化赋能等方面逐步创新,更全面地服务好国际国内游客。

PART.3
传统节日与文旅融合良性发展,
规避双向互动中的“负能量”。

在今天,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春节申遗成功,不是简单入个名录,而可以看作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当前,各种传统节日正在借力文旅融合发展火起来是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这也是传统民俗在文旅融合发展中得以传承和创新的新动向。以中国的历史文化、戏曲文化、茶文化、美食文化、服饰文化等等为例,将这些文化挖掘、营销、展现的更好,不只助力旅游业的发展,同样也会助力传统手工艺品、文创产品、特色演出、影视作品等相应文化产业的发展。

◎从2024年#英歌舞#、#请到广东过大年#等系列民俗营销现象来看,让到场游客成为延续话题热度的参与者,通过自己亲身体验的内容分享,是目的地实现流量和经济双赢的关键。在2025年春节,广东省也将继续延续“请到广东过大年”活动,据初步统计,从腊月十五到正月十五,汕头市多个A级景区和各商超企业将常态化举办英歌舞展演活动,数量超百场。(图源:广东文旅)

诚然,在探索传统节日与文旅融合良性发展的道路上,我国已积累了诸多优秀案例,文旅市场也出现了众多新业态,尤其沉浸式文旅业态从无到有,再从一二线城市到三四线城市,为中国文化内涵和价值输出实现了创新性突破。但需要注意的是,旅游既有可能为传统节日文化提供新的发展路径,也可能会对地方传统文化形成冲击。比如传统节日的过度商业化、背离或扭曲节日文化内涵的“赋值”、处理不好节日文化建设与节日经济建设之间的协调关系,以及其他风险因素,包括经济增速下行超预期,消费降级趋势超预期;出行政策超预期变动风险;跨境航空运力恢复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等等。

面对诸多“负面因素”,未来,除了从业者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深入挖掘其内涵和价值,持续丰富传统文化有关的旅游供给,相关部门也应持续健全完善以春节为载体的文化旅游产业体制机制、文旅公共服务融合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旅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通过持续开展传统节日、非遗相关的宣传展示活动,推动新时代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以春节等传统民俗文化为核心,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文化旅游目的地。我们相信,这也是对全人类文化多样性保护与传承的贡献。

梳理中国的假期制度变迁史,其也是一部社会经济发展史的缩影,每次假期制度的调整都深刻影响了文旅消费的增长。你认为,当前春节申遗成功和春节假期延长,是传统节日与文旅融合发展之间良性双向互动的变革性探索吗?

 

声明 
图文内容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和业内交流之目的,仅供阅读参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