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们经历了众多热点事件与文旅现象,这些不仅展示了文旅融合的深化,也反映出市场需求的转变和游客消费观念的提升。在这之中,我们也关注到了“低空经济”这一新热词,从“空中的士”、无人机外卖到坐观光直升机“兜风”,低空经济亦成为推动我国文旅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多城市乃至乡村已经开始抢滩“低空文旅”赛道。
PART.1
从City Walk到City Fly:
低空经济加速起飞
眼下,城际交通出行、无人机外卖和物流配送等低空新业态相继涌现。我国首个“低空+轨道”空铁联运项目也已正式开航,在深圳北可打“飞的”往返福田、盐田等市内各城区,亦可飞往港澳、珠海等多个大湾区城市。
从2021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低空经济”概念,到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低空经济”正式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今,低空产业在各领域已经有了新的探索和实际应用。
面对这样一个全新的万亿元级赛道,各地都在争相布局,竞逐低空经济产业高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将“低空经济”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已有10余个省/市成立低空经济产业基金。日前,杭州市低空经济产业联合会也正式成立,包括低空制造、低空飞行、低空服务、低空研究等领域的115家企业及科研院所加入这个平台。
◎低空经济指以低空空域(原则上真高1000米以下,广义上指3000米以下)为依托,以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各类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其相关产品包括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直升飞机等,涉及低空飞行、航空旅游、科研教育等多个领域。(资料来源:罗兰贝格,前途科技,中信建投)
低空经济所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同样也在加快重塑旅游业产业链条和相关环节,推动旅游场景加速推陈出新。
继City Walk(城市漫步)、Country Walk(乡村游)爆火后,今年以City Fly(城市飞翔)为关键词的文旅场景体验,又掀起新一轮风潮。去年11月18日,中央空管委在合肥、杭州、深圳、苏州、成都、重庆六大城市开展eVTOL试点,率先驶入万亿市值低空赛道。紧接着,中国低空文旅产业联盟成立,《2024中国低空文旅产业发展白皮书》发布......一系列的政策和举措下,足以窥见低空文旅经济已经成为文旅赛道中值得关注的新星。
PART.2
低空文旅产业抢赛道:
新业态新场景蓄势更新
今年以来,低空飞行持续解锁文旅新玩法,低空文旅应用场景更是不断拓展,当前无论是亿航 EH216-S试飞、温州AIGC无人机低空地标文旅场景(数字烟花、天降消费券、空中新闻站等),还是沈阳法库通航基地的“低空+文旅+研学”多角度体验、杭州首条钱塘江低空游览航线等都是低空文旅的创新前沿案例。
◎去年11月,EH216-S在曼谷市中心诗丽吉王后国家会议中心完成泰国首次无人驾驶载人飞行。该飞行器已在我国广州、贺州、深圳、肇庆、三亚等城市围绕空中旅游观光开展试运行,并计划 2025年在泰国普吉岛、苏梅岛等地开展商业飞行运营。(图源:亿航智能)
◎上图为浙江杭州钱塘江直升机低空游览项目。目前,杭州已有近400家低空经济产业链相关企业,涵盖低空航空器零部件制造、飞行保障、运行服务等众多领域。从物流运输到农业植保,从文旅观光到城市通勤,杭州低空经济产业的应用场景展现出巨大市场潜力。(图源:杭州发布)
当我们聚焦低空文旅产业的发展态势,可以看到,其通过“文化+航空”、“低空载人与物流”、“旅游+航空”等模式,正广泛应用于观光旅游、文化传播、体育活动和生态保护等领域,并辐射带动包括低空旅游航空器研发、低空旅游交通、低空旅游观光、文化体育活动等低空旅游产业链的形成。
今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鼓励低空飞行等新业态发展,也无疑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将进一步丰富“低空+”应用场景。对于旅游业而言,将是市场又一次“狂欢”。
不过,在低空文旅市场潜力巨大机遇面前,我们更需要关注到,这么多新场景、新模式背后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和问题,比如: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作战能力不强;低空文旅产品主要集中在空中观光游览型领域,产品创新不足;数据隐私与安全问题需加强监管;空域限制飞行,空域管理需进一步细化;实际运营的项目规模较小,尚未形成稳定的商业模式和长期发展规划等等。这些也是相关部门和行业正在努力探索解决的问题。
PART.3
“小众体验”变“大众消费”:
拓展“低空+”更多可能性
结合《2024中国低空文旅产业发展白皮书》来看,未来支撑低空文旅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除上述提及的政策支持外,还包括市场需求(空中观光需求、飞行体验需求、旅游产品创新需求、目的地营销需求等)、创新技术(飞行与空旅服务相关技术的创新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机场规划建设、导航安全设施、气象监测设备铺广等建设与维护)、融合协同平台(产业融合平台、营销协同平台等为低空文旅产业高效整合产业资源提供支撑)以及人才培养(如旅飞服务人才、航空管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扩充)。
◎据央视新闻报道,深圳计划到2025年,开放无人机适飞空域占比突破75%,低空商业航线总数突破1000条。中国信通院知识产权和创新发展中心主任李文宇表示,要建立可靠的空域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管理,完善空域使用申请和审批流程,通过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优化空间利用,满足低空飞行需求。
◎据悉,12月30日,杭州市低空经济产业联合会成立现场发布了包括“杭州低空交通管理服务平台”“低空应急通信基站”“H300大力神最新喷播运一体无人机”“人保首创低空卫士保险方案”等在内26项企业创新成果。(图源:杭实集团)
在众多积极因素推动下,低空旅游有望借势腾飞,成为文旅产业新增长点,这也意味着“低空经济+文旅”融合发展需要拓展更多可能性。之前我们在《从“文旅+”到“+文旅”,是否标志着“旧文旅”退场?》一文中也有提过,拓展“+文旅”的可能性,能够为地方旅游产业接入内容生产环节,让文化和产业在旅游中、在生活中的嵌入更加深入。
基于以上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分析,在笔者看来,未来,让低空场景从“小众体验”变为“大众消费”,成为生活常态,低空文旅产业还应从建立健全法规规则体系、开发多场景玩法、加速构建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体系,以及建立融合平台等角度进行迭代发展。
打“飞的”去上班、快递外卖“从天而降”、坐直升机在城市上空观光兜风……我们相信这些场景在不远的将来或许也会成为再日常不过的事情,但在此之前,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低空经济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在这个起步进程中,低空经济技术与市场的“风口”给了文旅哪些机会?又将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欢迎大家探讨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