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游客不宠居民?城市如何在旅游发展中寻求平衡?

在全域旅游、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城市是一座大景区”正在变为现实。游客多了诚然能够给城市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样也会带来一定的烦恼。如何平衡市民与游客之间的生产和生活冲突?就成了很多旅游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布日期:2024-03-06


在全域旅游、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城市是一座大景区”正在变为现实。游客多了诚然能够给城市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样也会带来一定的烦恼。如何平衡市民与游客之间的生产和生活冲突?就成了很多旅游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PART 1.

旅游业复苏,本地居民却想逃离?

回顾近些年旅游业的热点现象可以发现,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要素变得更加多样化:烧烤带火了淄博、汉服带火了西安和洛阳、夜市美食带火长沙、民宿带火了德清莫干山……

一座座被流量选中的城市,一跃成为香饽饽,通过各种花式“宠客”的招数来持续抢夺更大的流量和市场。类似之前淄博发放烧烤消费券,提供住宿免费或半价服务;四川乐山开放事业单位内部停车场,供游客免费停车;青海西宁市文明办倡议党员干部邀请游客到自己家中用餐、留宿。


▲ 2023年重庆洪崖洞夜市街区外景
图/新华社

去年五一节假日期间,重庆市景区流量大增,为保障游客安全赏景拍照,每天傍晚时分,千厮门嘉陵江大桥便实行临时交通管制,游客可以在大桥桥面随意行走、观景拍照。有重庆市民发文:“今年没收到叫本地人不要出门的短信提醒,觉得缺了点什么。”

这些“宠客”行为为当地赢得了口碑和市场,但也给本地居民生活带来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包括当时淄博本地居民就存在无法正常出行、买菜、遛弯,大学生买不到票回家,甚至平日里常去的美甲店都转型成烧烤摊等情况。可见,大量游客涌入,居民活动、城市服务、游客游赏在时间和空间上高度重叠,超出了目的地原本的承载力,必然会对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形成重重压力,难免出现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受到负面影响的情况,也由此衍生出“过度旅游”(Overtourism)这一名词。

什么是“过度旅游”?

据国家地理杂志表述,“过度旅游”旨在强调游客数量不断上升对城市、地标和景观造成的影响(2018年《牛津英语词典》将其选入当年年度词汇)。随着全球旅游复苏,该词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而围绕什么才算“太多”游客的争论也仍在继续。

早前,欧洲多地由于游客数量过多,导致旅游当地原住民无法正常生活,从而引发各种针对旅游旅居饱和的排斥、示威和抗议,“反旅游业”(antitourism)、“游客恐惧症”(touristphobia)等词汇也频繁出现于欧洲媒体的报道中。而对过度旅游的担忧,不仅出现在威尼斯、巴厘岛等热门城市,还出现在夏威夷、西班牙、日本等国家地区。作家萨尔瓦多·塞提斯就曾在《纽约时报》的专栏《我们能及时地拯救威尼斯么?》中,探讨了大量旅游活动给威尼斯带来的超负荷压力,主张要“保护当地居民的利益免受过度旅游的影响”。


▲ 游客乘坐威尼斯贡多拉小船游览
图/网络公共资料

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在旅游旺季,威尼斯有时游客数量会超过常住人口的两倍,巨大客流量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经济,旅游业使得居民不得不应付高昂的居住成本,生活日用品商店也被旅游纪念品店所蚕食。


▲夏威夷当地居民打出“游客勿入”的标牌
图/红星新闻

在美国夏威夷,当地人要接待每年九百万人次的游客,一些原生态的海滩在众人踩过之后变得脏乱,部分当地人会在海滩挂出标语牌来禁止游客入内。

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曾总结了与“过度旅游”相关的5大问题,即与当地居民疏离、使旅游体验降低、造成基础设施超负荷、大自然遭到破坏、文化与遗产受到威胁。

可以说,大量涌入的游客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棘手的难题。

PART 2.

劝游客回家,就能避免“过度旅游”?

在导致城市“过度旅游”林林总总的原因中,比较明显的催化因素是:旅游目的地的“网红化”、旅游的淡季与旺季、游客素质行为。

依笔者所见,追逐“网红”是世界旅游业的共性。社交媒体、网红推介、影视节目等促使人们前往相同的地方打卡拍照并发布社交媒体,助推了热门景点的拥挤和城市景点的模式化、商业化。当一座城市成为网红,离“过度旅游”的距离便在缩短,所造成的挤压当地居民生活空间、房价物价上涨过快、餐厅排队过长、游客的过度活动等一系列影响也在逐渐被放大。

再说到旅游的旺季与淡季。旅游淡旺季是旅游人群和消费需求反映在旅游时空上分布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受假期制度的影响,这一点在国内尤为明显。在往常旅游相关的热搜里,我们能感受到国内旅游旺季市场的火爆,“西湖断桥五一假期变人桥”、“上海外滩昨日累计客流突破40万人次”“黄金周黄山风景区人太多停止接待游客”……天南海北的景点中,处处是游客,大众挤在人流中去往一个个最适合打卡的目的地。

除了客观因素,作为游客,我们期待获得如本地人般的在地体验,却忽略了游客也应当承担起责任,文明自律,以减少或避免与本地居民的人际矛盾。不文明的旅游行为,也是“过度旅游”的隐性表现。


▲  奥地利哈尔施塔特(Hallstatt)小镇
图/网络公开资料

不只是哈尔施塔特,奥地利的一些旅游地区面临着过多游客的问题,一些小镇道路很窄却挤满了游客,很多房子门上都会写着“请勿大声讲话”之类的提示语。


▲ 在TikTok上,无数人在#hiddengemsaustralia标签下分享鲜为人知的宝藏打卡地“新州Newcastle的洞穴海滩”,但当地居民担心涌入的游客会破坏小镇特色和当地环境,于是在评论中写道:“这里如此拥挤,游客需要尽快离开。”

不过,游客本身也不应为当下的城市旅游窘境负全责,毕竟那些自身承载能力不足、缺乏完善规划和配套基础设施的目的地城市,其本身也难辞其咎。

PART 3.

宠游客也要宠居民,宜居宜游提升城市竞争力。

旅游目的地不仅仅只服务游客,服务好居民和市场主体同样是根本任务,能在旅游创收和居民生活之间取得平衡,既是衡量城市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尺,也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一环。

面对“过度旅游”的弊端,国内外很多旅游目的地都在努力去控制甚至是限制游客数量,包括实施对每日游客量设置上限、吸引游客前往冷门景点等措施。如2016年,印尼推出“10个新巴厘”(后减少为5个)向游客介绍该国其他美丽的地方;自2019年起,为了保护马丘比丘,秘鲁明文规定游客在此逗留的时间需限制在4小时内;2024年2月起,巴厘省政府预计对从其他国家或印尼其他省份进入巴厘岛的国际游客每人收取“上岛费”(相当于旅游税),通过价格杠杆来提升旅游环境,同时提升旅客权益保护。

▲秘鲁马丘比丘的古印加遗址
图/thumbnailer

随着马丘比丘秘境逐渐为人所知并出现在越来越多影视作品中,这里也逐渐变得拥挤。为保护遗迹,马丘比丘不得不出台了严苛的观光政策,华纳比丘山更是每天只限制400名游客。

比起限制游客或将游客推向小众冷门景点,旅游城市的发展措施应该更加多样化,包括对各种公共休闲设施和空间的科学规划、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和散客化服务、以及提升信息化和科技化的技术手段。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打造宜居宜游的城市环境,实现居民与游客对城市环境和服务的和谐共享。

开放性旅游城市可以尝试按照“主客共享、适度融合”的原则系统规划各类休闲、游憩和旅游节点,整合并完善相应设施和服务。诸如我们之前在“仙山贡水旅游区”景区辅导创建工作时,便是以主客共享理念促进公共文化设施与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促进业态创新与消费提升,以期为游客带来生活化的旅游体验,又同步提升居民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真正做到“宠游客也宠居民”。同时,以免费提供停车位、交通工具、住宿等资源倡议措施不应具有强制性,而是鼓励本地居民参与。


▲ 浙江珞拾《宣恩县城“仙山贡水旅游区”AAAA级景区创建规划》效果图

另外不能忽略的是,对外来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不文明行为,也可以适当采取一些处罚措施,一方面是维护城市生活环境,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城市品牌形象。在这一点上,被称为“罚款之城”的新加坡做的相当严苛,游客曾戏称,“素质不过硬的人,别去新加坡”。


▲ 新加坡禁止的不文明行为(部分)
图/Travel Triangle

新加坡免签的消息刚出来,“一不小心就变穷光蛋”的话题便冲上热搜榜,对于那些不文明的行为,新加坡严格又细致的罚款制度真的会令游客破产。

对于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这两大利益相关者来说,居民积极主动参与自己城市的共创,实现“人气”与“商气”良性互动,对旺季来旅游的游客多一些包容和理解。而游客则可以尝试避开所谓的网红景点,在旅行时尽量避开已经饱受“过度旅游”问题困扰的地方,参考淡旺季的规律实现错峰出行、深度游,同时尊重本地文化风俗、居民生活习惯,以及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

从长远发展来看,如何实现城市建设与旅游发展之间的交融互促,仍有很多话题值得深入探讨。当你居住的城市迎来大量游客,你会想要逃离吗?欢迎留言或私信与我们交流。


声明 

图文内容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和业内交流之目的,仅供阅读参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