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回归是好事,但是都穿对了吗?

汉服、宋锦、战国袍、马面裙……传统文化服饰正成为许多年轻人的穿搭密码,“国潮风”“新中式风”顺势变成一种大众时尚,这也为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全新可能。本文基于当代年轻人的消费特征以及传统文化的重塑与传播特点,探析以“汉服热”为代表的国风流行的动因机制与现存问题。

发布日期:2024-03-21

汉服、宋锦、战国袍、马面裙……传统文化服饰正成为许多年轻人的穿搭密码,“国潮风”“新中式风”顺势变成一种大众时尚,这也为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全新可能。本文基于当代年轻人的消费特征以及传统文化的重塑与传播特点,探析以“汉服热”为代表的国风流行的动因机制与现存问题。

PART 1.
服章之美,谓之华。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素有“衣冠王国”之美誉的中国,数千年来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历程不仅折射出古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轨迹,也勾勒出中华民族延绵不断的生活画卷。

如果将汉服称之为汉朝时期人们所穿的衣服,其实是不太准确的。按照现有观念,汉服应指的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又称汉衣服、汉装、华服等,其种类繁复,起源可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炎黄时期。

与汉人一词类似,汉服中的“汉”字的词义外延亦存在着由汉朝扩大为整个民族指称的过程,汉服的演变史几乎贯穿了整个华夏民族的发展历程。在朝代更迭过程中,汉服不断吸收外来样式,历经多次胡汉融合,形成了丰富的样式和风格,成为兼容并蓄的服饰系统,也承载了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

▲中国女子服饰变迁(部分)
网络公开资料以及作家张宝权的《中国女子服饰的演变》结合整理
仅供阅读参考

有史书记载:“服制礼仪,生活起居,奚同中国”。中国自古重衣冠礼仪,在每个历史时期,汉服的发展都根据当时的政治、思想和文化风俗呈现出不同特点。

▲《年锦》服饰镜头
图/2024龙年央视春晚节目《年锦》

2024龙年央视春晚节目《年锦》选取汉、唐、宋、明四个朝代最具代表性的27种吉祥纹样,通过年锦图案展示四朝的华美服饰,不仅彰显了中国传统纹样之美,也传递出新年美好祝愿。

PART 2.
回潮20年,“汉服热”正当时。

过去对于我们来说,汉服存在于历史长河、影楼拍照道具或教材当中,并未外化于生活。对汉服在当代的积极尝试,大概始于2003年,当时郑州电力工人王乐天穿着由薄绒深衣和勋茧稠外衣组成的汉服走上街头,这也被视作“汉服复兴运动”的重要源起。

汉服复兴早期,小部分年轻人或者说汉服小众爱好者,他们自制汉服,穿着上街或圈子聚会。在当时很长一段时间里,于公共场合穿汉服极易被当作另类,遭到他人的侧目和误解。

二十年来汉服的发展,已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到今天,当我们穿过西安、洛阳、杭州这些历史名城的大街小巷,身边擦肩而过的,多有身着汉服的年轻人。穿汉服、拍汉服,是游客们的游玩常态,是很大部分年轻群体的日常穿搭,也是一种广为流行的生活方式。

▲汉服爱好者于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乘船赏梅
图/新闻周刊

不仅是国内年轻人,很多海外留学生和外国人也愈发喜欢上汉服等“国潮”,在一些社交网站上,我们可以看到穿汉服参加毕业礼等行为成为海外留学生的热门挑战。从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到登上春晚舞台,再到进入国际视野,汉服逐渐从历史的尘封中向我们走来,以势不可挡的劲头“破圈”逆袭。

当小众圈子走向主流与大众,也意味着潜力巨大的消费品类的诞生。

龙年春节,汉服市场迎来了一波消费热潮。根据多个电商平台大数据显示,今年1月以来,汉服搜索量暴涨。在汉服持续“破圈”之下,“新中式”应运而生,亦同样成为消费增长点。3月发布的《2024抖音电商女性消费趋势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该平台女性消费者购买新中式服饰的订单量同比增长195%,其中马面裙订单量同比增长841%,汉服订单量同比增长336%。可以说,汉服消费者无外乎是近年国潮消费兴起的见证者。

▲汉服产业链图谱
图/艾媒数据中心

艾媒咨询近期发布的《2024-2025年中国汉服产业现状及消费行为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汉服市场规模呈现持续上升扩大趋势,2027年有望达到241.8亿元。同时,据得物APP数据显示,2023年国货潮品消费中,95后和00后正成为消费主力,00后消费占比近6成。

“汉服热“作为传统文化复兴的一个缩影,为城市打造文旅新场景、新体验、新业态提供了更多可能,比如西安,比如洛阳。

近两年,西安、洛阳等地皆会举行以汉服为主题的节庆活动、提供汉服旅拍游玩服务等,汉服消费成为“黄金周”文旅消费的一大亮点。其中位于洛阳城中的洛邑古城和隋唐洛阳城,便是颇为知名的汉服打卡点,其围绕唐代新潭、宋代文峰塔等地标,将汉服与旅行目的地结合,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促进汉服经济的发展。

▲身穿汉服的游客在国花园赏牡丹 
图/段万卿 摄

▲隋唐洛阳城国风穿越节
图/隋唐洛阳城景区

作为古都洛阳文化地标,隋唐洛阳城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汉服在现代社会的生长提供了丰盈土壤。

从经济层面来看,汉服热潮同样带动了周边产业发展,有着非常大的产业驱动力。服装设计制造、日常妆照、汉服租赁、摄影跟拍等,都成为汉服产业链重要组成环节。同时,与博物馆、影视、动漫等跨界IP联动合作也成为汉服破圈的新途径。

PART 3.
传统文化回归背后机制与现存问题。

透过“汉服热”这个窗口,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当下中国传统文化回归与复兴的现实语境,以及民众文化自信日渐增强的社会心态;其次,是自媒体传播、商家平台营销的扩散机制。归根结底,传统文化回归背后所彰显的是新生代群体对于汉服所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体认同,以及弘扬中华文明的自觉与自信。

然而,汉服热潮也带来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市场上汉服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商家追求利润,损害消费者利益。譬如,现在很多人诟病“新式汉服”,更多原因是市场上某些“汉服”完全跳出了汉服的剪裁逻辑,改造的“四不像”;或是各种朝代风格、各种民族风格的“大杂烩”。同时,还未规范化的汉服旅游行业,对汉服产业和文化的持续发展也是一个潜在风险。

另一方面,汉服普及范围并不广,一些人对它的理解和认识存在误区,将其简单等同于古装或Cosplay,一窝蜂跟风而去,导致汉服文化内涵被稀释。以福建泉州蟳埔簪花为例,这两年泉州蟳埔簪花已“入侵”多个城市,成都的太古里、杭州的小河直街皆蔚然成风,但因很多人只是冲着“网红”、“明星同款”,并没有真正了解到簪花背后的文化底蕴,也一直被吐槽。

▲赵丽颖头戴簪花的蟳埔女造型
图/网络公开资料

蟳埔村,是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海社区的一条小渔村,也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港口。蟳埔女是蟳埔村渔女的称呼,至今仍保留着头戴簪花围的风俗。2007年,“蟳埔女习俗”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但某种意义上,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也是好现象。

相对来说,年轻人的接受度高、传播力强,他们的探索和实践是认识中华文化一个很直观的体现,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文化传播作用。像是十几年前,如果你穿着汉服上街,甚至会被不了解传统文化的路人指责:“中国人为什么要穿和服”?成都的太古里、杭州的小河直街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泉州蟳埔簪花的美。

只不过,传统文化的复兴只提升民众的文化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提升其文化认知亦任重道远。当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弘扬产生偏差,还需要各界去辅助矫正。

PART 4.
知来处、明去处,复兴不只有复原。

汉服热潮可以说是消费者与市场双向奔赴的结果,虽势不可挡,但关于汉服的争议从未停止。例如,很多人认为穿汉服的时候不能戴眼镜、不能穿球鞋,发型配饰不合适......实际上,复兴不是只有复原这一种选项,不需要用严格的古代礼制来衡量和制裁现代生活习惯。世界上哪有千年不变的陵谷?其本质,还是走出一条传统文化现代化之路,真正融于我们的生活。

在笔者看来,在新的时代环境探索传统文化的复兴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讨论创新和历史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其在当代的发展需要打破固有的稳定结构,寻找能适应新时代的表现形式。知其来处、明其去处,或能真正做到守正创新。

汉服想要继续焕发新生,除了探索更加鲜活的打开方式,更离不开主流引导和市场监管。当然,完善汉服产业链的过程考验着城市的综合能力。譬如,城市建设者如何与各界合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汉服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作为监管部门,如何建立完善汉服产业信用监管机制,促进汉服行业建立相关规范和标准,更好地维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诸如此类。 

很多时候,我们一直在思考,什么是历史文化的传承?是将文物封存于博物馆里来瞻仰,还是让历史文化元素融入我们的生活?笔者觉得,后者的意义对于文化的传承同样重要,汉服的日常化意义也就在于此.

不只是汉服,传统文化复兴的风还吹到了家居、奶茶、美妆等多个领域,创新着东方美学的现代表达。你觉得下一个出圈的会是什么呢?

声明
图文内容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和业内交流之目的,仅供阅读参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