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来了走不了?海南岛上演“人在囧途”

作为国际旅游岛,海南向来是历年假期热门旅游目的地。不久前,海南出现的“离岛机票价格贵”、“新能源汽车出岛船票难求”、“自驾车过海拥堵”等现象,引发了社会关注。热度虽逐渐过去,但海南返程出岛缘何如此困难?业内该如何从文旅规划角度看待海南岛集中返程难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地复盘研究。

发布日期:2024-02-28

作为国际旅游岛,海南向来是历年假期热门旅游目的地。不久前,海南出现的“离岛机票价格贵”、“新能源汽车出岛船票难求”、“自驾车过海拥堵”等现象,引发了社会关注。热度虽逐渐过去,但海南返程出岛缘何如此困难?业内该如何从文旅规划角度看待海南岛集中返程难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地复盘研究。

PART 1.

离岛难

“去时一千多,回来机票近两万,经济舱一票难求。”

 春节期间,海南成了那个“来了就走不了”的岛。

 据统计,仅大年初一当天,三亚就接待了约21.54万过夜游客,各景点涌入超26万人次的游客。这数字不仅刷新了三亚游客接待记录,也给当地的交通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最直接的就是假期后半段返程机票价格水涨船高。

▲ 一些售票平台从海南三亚、海口至广州、北京等地机票价格飙升

除航空外,自驾游客也在“渡劫”。由于轮渡运力有限、登轮指标紧张,相当多的自驾游客被堵在港口码头,有的车主已经滞留多天。

▲ 2月17日,大批车辆在海口新海港排队出岛
图/海南日报 韦茂金 摄

海口市政府发布数据显示,2月9日至17日,琼州海峡出岛轮渡航班1220个、运送出岛旅客76.3万人次、车辆15.9万辆次。车客流量在去年春节假期创历史纪录基础上再创新高,出岛旅客和车辆同比分别增长42%和25%。

为何会造成这种局面?

海南岛返程的压力,可以说,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但说白了还是供应紧缺。

在2018年,海南三亚就曾出现过类似情况。当时,海南离岛机票从大年初二起不断上涨,由三亚飞至广州、北京、哈尔滨等多地的机票价格均破万元,仍一票难求。更有一些本地人的经验之谈,十几年前如果临近春节回家,往返机票都要花上五、六千块钱。到今天,这个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愈演愈烈。

2024年春运,海南客流整体同比增长30%以上,春节前进岛和节中、节后出岛的机票均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其中,初四时当地已到达出岛客流高峰。加上琼州海峡的特殊地理位置,至今未建成跨海大桥,目前进出海南岛受限于飞机和轮渡这两种交通方式。供需失衡下自然容易出现“出岛挤兑”,导致机票价格一路飙升。同时,一些额外因素也加剧了当地的运力紧张,包括三亚凤凰机场部分机位处于维修状态,导致飞机接收能力下降;琼州海峡出现大雾天气,航运受阻;轮渡出于安全因素考虑,对新能源汽车施加额度限制,每航次载运新能源车辆的数量不得超过船舶载车定额(以小车计)的10%,且总数不超过18辆等等。

▲ 春运期间的海口美兰国际机场
图/新华社

当然,面对春运这场“大考”,海南也并非毫无行动。

PART 2.

多举措

春节前夕,海南有关部门就已多次协调要求航空公司增加运力和改用宽体机,来缓解运力紧张的局面。2月2日,海南海事局正式对外发布2024年春运期间海上重要物资运输保通保畅工作十大举措,其中“提供高效便捷海事政务服务”一条推行“一网通办”“容缺受理”“并联办理”“预约服务”“自助办理”等便利化服务举措。而在出现大批游客“离岛难”的尴尬局面后,海南也立即实施了多项举措,包括扩增宽体机型的航班数量、提升过海船票的供应等。

▲ 海口市新海港附近一处旅客服务点
图/新华社 郭程 摄

针对出岛高峰问题,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行业管理和安全监管处处长周兴华表示:“第一是协调航空公司增加运力,第二建议游客从海口乘机离岛,航班相对比较多,价格相对比较便宜。另外我们这个建议,游客也可到新海港乘船离岛,我们也协调新海港增加运力,这样游客离岛成本将大幅下降。”

然而,上述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短期内的交通压力,依然无法消除每年旅游旺季海南“来了就走不了”的顽疾,其实这也一直是国内旅游市场的通病。 

近几年,海南旅游一直饱受争议。之前便因为“天价宰客”之类的新闻引发关注,这一次游客大量被困,更是在深层面暴露了城市的软肋——有限的运力无法满足游客的高峰需求。我们所了解到,海南旅游旺季“离岛难”不是新问题,几乎会发生在每年旅游旺季,背后有长期存在的复杂原因。其中,讨论的比较激烈的是关于琼州海峡建设跨海通道推进工作。

很多人认为:“海南与内地之间,还缺一座跨海大桥”。但基于经济、技术、地质构造、整体环境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这一想法是否可行或者是否能够及时推进,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论证,这里我们也不做过多赘述。只是不能忽视的是,海南并非孤例。2月17日,哈尔滨返沪的经济舱机票同样高价,公务舱价格从8500元涨到12640元不等。

▲ 一些售票平台上哈尔滨到上海的高价机票

“如何优化旅游目的地接待能力?”是业内老生常谈的问题。大众在享受旅游的同时,也是对城市的社会管理能力、预警机制、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考验。从文旅规划的视角来看,这次海南“离岛难”场面再次折射出我国旅游市场发展中这些细节问题。不得不说,今后地方在文旅规划设计和运营管理上,当有更现实地考量和应对。

PART 3.

破困境

诚然,今年海南游客大增给运输带来了巨大压力,但对于海南来说,想要突破“出岛”困境,做强国际旅游岛这一名片,当务之急是要正视存在的运力瓶颈,并从供给端、用户端、内容端、运营端等多个层面着手,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挑战。

·供给端:顶层规划设计

在海岛的规划设计上,我们不妨将视线放到国际。国际化海岛典型目的地马尔代夫、巴厘岛、夏威夷群岛等依托于本地独特文化挖掘、高效舒适的旅游交通与公共设施,以及高品质的服务与产品,形成了可借鉴的经验。如新加坡圣淘沙岛,该岛只位于新加坡本岛南方约一公里处,却提供了3大类交通方式:缆车、轻轨电车、步行入岛,恰好满足本地市民和国际游客的“双轴线”客群需求。

▲ 新加坡圣淘沙岛(Sentosa)
图/网络公开资料

圣淘沙岛被视为新加坡旅游与娱乐业的璀璨明珠,是集主题乐园、热带度假村、自然公园和文化中心于一体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岛屿在整体布局规划上,以“中部留白,周边密集”为主,使游览动线呈现“由外向内伸入”的态势, 把人流密集的场所留在景区的外围空间。这不仅有利于交通系统的布局, 也便于旅游高峰期人流疏散,同时减少对岛屿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用户端:大众需求结构

在这次海南岛集中返程难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大众需求结构是不断变化的。自驾游旅客尤其是对乘船有“特殊要求”的新能源汽车车主增多,是构成此次“离岛难”问题的新变量。因此,对于热门旅游目的地来说,在现有硬件设施条件下,关注大众需求变化,能够做到科学预判、有效指挥、精准调度,会给游客带来更好体验。

·内容端:产品与服务

一方面,旅游新场景开发不能只停留在资源层面,需要提供更多的旅游产品选择。以海岛旅游开发来说,我国海岛旅游在不断建设与发展下,愈发注重“全域发展、多产业融合、多业态布局”的发展方向,以满足不断升级的消费市场。我们将视线转向国内,浙江舟山群岛的“星辰大海”计划、“小岛你好”共富行动等创新消费场景的营造,都是高质量、国际化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案例。同时值得关注的是,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深入,未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更需多边合作,国内海岛旅游产业发展也迎来新的动能和机遇,向世界提出中国海岛旅游的探索和实践。

▲ 定海区东岠岛“见山海”露营基地
图/舟山发布
东岠岛“见山海”露营基地是“小岛你好”行动新引进的项目之一。

另一方面是,提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和服务。城市、景区等旅游目的地通过借助新技术手段,对进入的车流、人流量进行统计,分析考虑采取车辆限流措施,及时发布相关预警并告知游客,为游客提供更透明、准确的信息,方便其提前做好出行安排和规划;相关部门也要结合气象情况、返程人数、运力挖潜等研究预判,提前做好工作安排部署,有利于减轻“来了就走不了”情况的发生。

·运营端:城市综合治理

解决类似海南“离岛难”问题,除考虑完善基础设施和产品服务外,后续的运营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市场化调节和行政化手段。包括不断强化综合治理和提升服务能力,以及消费市场的监管。相关部门在旅游旺季,民航、航务等相关部门提前协调航空公司预留运力,考虑好主、辅航线和专用航线船舶以及空乘、船员等运力运能要素,确保及时调配和补充。


声明

图文内容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和业内交流之目的,仅供阅读参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