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系列入境政策利好,当前我国出入境旅游热度迅速攀升,有序恢复。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很多代表委员关注“推动入境旅游市场持续繁荣发展”话题。本期“十五五”规划跟踪我们将基于入境旅游逐步回升趋势,探讨“十五五”期间加速中国旅游业国际化之路,业界将如何谋划和布局?
PART 1.
“十四五”后期我国入境游有序恢复
入境旅游是展示国家形象、增进文明互鉴、提升国际影响的重要窗口。从1978年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力发展创汇导向的入境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点,也是服务改革开放的时代需求。《“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也提出过,“推动出境旅游与国内旅游、入境旅游三大市场协调发展”。不过在“十四五”期间,由于受新冠疫情影响,我国入境旅游基本进入“停摆期”,2023年虽逐步恢复,但也仅恢复至2019年的六成。
今年,得益于一系列互免签证、通关便利和航线恢复等利好政策,我国出入境旅游热度迅速攀升,有序恢复。尤其外国游客来华旅游意愿不断增强、数量明显回升,其中,外国人来华数量同比增长超过300%。某旅游平台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入境游订单同比增长105%。
◎年初北京迎来的龙年首个入境旅游团
图片来源: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
在2024年全国旅游发展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在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并讲话,提到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同时也是国际旅游最大客源国和主要目的地。国际化大都市虽然仍是目前入境游的首选目的地,但二、三线城市也开始进入国际旅游者的视野。
随着更多利好政策落地,入境游市场前景可期。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入境游的供应链尚未完全恢复,如相关业务产品供给不足、服务体系不完善、语言人才流失等,对入境游接待能力造成了一定影响。
从国家和各地政府选题情况来看,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科技革命、教育科技人才、“双碳”、民营经济、人口发展等议题是“十五五”期间关注的重点。当前,提振入境旅游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入境旅游政策和市场环境也需要寻求更适宜的定位。
PART 2.
“十五五”优化入境服务体系建设是关键
基于“十五五”时期我国未来产业发展形势研判及思路,以及根据《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来看,“十五五”规划期间优化入境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探索实践:
一是,营造便利化旅游环境。入境游态势喜人,对国内旅游行业的服务接待能力也是考验。旅游便利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是重点,包括来华签证和移动支付优化、国际通讯数据连通、生活软件开设外语版、外语导游人才培养、道路交通标识多语言等方面。文旅部也在加速推进解决支付难的问题,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提出多项任务——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满足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食、住、行、游、购、娱、医”等场景银行卡支付需求......我们看到,从“航班”到“签证”,再到“支付”,入境游的堵点、难点,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外国游客在携程Trip.com预订门票后检票进入景区图片来源:文旅之声
据悉,Trip.com上线600多家国内景区的在线预约功能,提供20多种语种和支付方式。同时,联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推出“境外融合服务平台”,支持境外游客在线预约门票,并推出支持多语言、多支付方式、多证件信息录入的国际版售取票机,让国际游客可线下购票。
二是产品供给“上新”。面向免签、落地签、过境签等国际游客,除了提升支付、预约等方面的服务保障水平,如何丰富入境游产品供给也是当前旅游市场面临的重要课题。据数据调查显示,赴华旅游的中老年游客大多对中国深厚的文化内涵、历史故事兴趣颇丰,而年轻游客则对中国长久的经典景点、常规的旅游内容兴趣没那么大。对此我们需要针对不同客群需求,加强产品研发,努力推出更多既蕴含中国特色文化,又符合外国游客需求的旅游线路,开发适宜的高质量入境旅游产品和服务。
三是布局中国旅游海外推广。虽然中国游的外国人逐渐变多后,“自有大儒为我辩经”,但基于“十五五”期间优化入境服务体系建设这一重要课题,我们还需要利用好网络的传播力,持续、全面地谋划和布局中国旅游海外推广工作,加强旅游的国际推广力度,提升我国旅游的全球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时,也可以尝试实施区域旅游合作,以实现旅游资源的整合。像我国和泰国、新加坡推出互免签证政策便是开展“区域合作”的有益尝试。
总的来说,在旅游大环境复苏的时期,我们谋划“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指标、重大战略任务时,应充分考虑入境游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要求,积极解决外国人来华旅游的相关问题,持续推动“十五五”期间优化入境服务体系建设,以全面激活入境游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