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发布了各司局2024年度研究课题征集公告,研究课题涉及民营经济发展局、国际合作司、经济运行调节局、区域协调发展等各部门工作。其中,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有提到推进跨区域重大合作思路和机制研究。本期“十五五”规划跟踪我们将围绕我国当前省际交界地区等建设发展情况,聚焦深化战略区域互联互通、产业协作、协同创新、资源要素高效流动集聚等方面,研究“十五五”时期推进跨战略跨区域重大合作平台建设、省际交界地区高质量发展等相关举措。
PART.1
我国省际交界区域
合作发展态势与制约因素
省际交界区域是指中国现行的行政区划范围内,省与省(区、市)之间相邻的地区(安树伟、张素娥,2004)。其作为我国的一类特殊区域,既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区域,也是跨行政区域合作的重要实践区域。
虽然我国的省际交界地区城市资源普遍丰富、地域文化差异较小,在跨区域合作发展方面具有较大潜力。但在过去较长时期,由于省际交界区域经济发展受自然地理因素限制、边缘效应,以及过高的交易和协调成本等复合因素的叠加影响,表现出经济欠发达性、行政分割现象明显等基本特征。其中,以京津冀、苏沪浙为代表的发达型省际交界区域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的欠发达型省际交界区域发展较为滞后。
不过伴随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省际交界区域要素流通障碍进一步被打破,边缘性有所减弱。尤其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和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部署,在一系列跨区域重大战略的推动下,探索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区域联动格局,区域协调发展也取得显著成效,但实践中还存在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低、跨行政区域产业协同水平较低等问题。
2024年7月18日,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深化东中西部产业协作。”同时,明确推动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建立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目前,长三角地区已形成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宁波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等六大都市圈。
◎上海大都市圈范围示意图
作为提高国内大循环覆盖面的重要突破口,“十五五”规划期间,推动省际交界区域发展是全面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举措。从文旅融合发展战略高度看,这些都市圈城市也拥有优质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以及文旅融合发展实践中,已经逐步形成具有一定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文化和旅游产业集群,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动区域城市品质跃迁的重要支撑。
PART 2.
探索新型区域合作背景下
省际交界区域高质量发展路径
在新发展格局下,小尺度、跨区域、相对精准的省际交界区域合作成为新型区域合作的重要趋势与表征,对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畅通国内大循环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基于当前我国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提到的推进跨区域重大合作思路和机制研究,以及当前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突出问题和主要挑战,可以预判,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区域一体化发展更加注重省际交界地区的一体化,积极构建跨战略跨区域重大合作平台建设、省际交界地区高质量发展等新机制。其核心工作包括强化区域特色产业协作、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等内容。
例如,构建规划政策协同机制,强化国土空间、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规划衔接;建立跨区域公共资源交易合作机制,推进信息、场所、专家等资源共享;加强对省际交界区域乡村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建立乡村振兴示范区、乡村振兴合作联盟等方式,探索适合省际交界区域乡村振兴的模式和实现路径;促进省际交界区域乡村的协同共建,逐步实现传统产业、文化产业和乡村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
于文旅行业而言,“十五五”规划期间,积极推动省际交界区域城市开展跨界资源整合,加强文化资源传承利用;健全文化旅游带跨地区、跨部门协调机制,做好文旅融合发展、品牌共建共享;抢抓新技术打造“智慧旅游”平台,畅通旅游信息,加快建设旅游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推动文旅数据资源开放和共享等工作,对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探索省际交界区域合作与高质量发展新模式,同样具有重要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