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珞拾于2024年新推出《文旅洞察》系列栏目,该版块聚焦城市或地区的人文、生活、空间、产业,通过实地近距离观察和审视国内典型样本,努力探寻、挖掘、解读和分享城市或地区鲜活的另一面,积累更多科学的发展规律和经验,以更好地赋能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栏目第三期,我们的考察团队前往了杭州西溪湿地公园,以中国湿地博物馆为起点,沿园区主线一路途经梅竹山庄、百家溇、烟水渔庄、蒋村集市等经典景点地标,观察西溪湿地的生态系统、旅游活动和相关业态等现状。本期《文旅洞察》也将多角度分析思考“西溪模式”,探讨新时代下西溪湿地生态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双赢之路。
PART 1.
回望二十年:还景于民,西溪走在前列
五月份的西溪,已迎来了夏季炽热的阳光,树幽花丽、碧水涟漪、满目绿意,彼此映衬又相互融合,充满生机的原生态之美令我们惊叹。
西溪,古称河渚。相传宋高宗初至杭时,以其地丰厚,欲都之,后得凤凰山,乃云“西溪且留下”。西溪之名,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据南宋祝穆撰《方兴胜揽》载:“西溪,路以小河,又北汇余杭塘,合于市河。”
杭州拥有一千三百多平方公里的湿地水域,西溪湿地无疑是其中最为“特殊”的一个。它不仅是我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以国家湿地公园名义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如今,生态的“诗意”让西溪湿地成为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浙江珞拾拍摄于2024年5月
然而多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
据西溪湿地原住民回忆,20世纪90年代初,村里开始养猪,猪粪倒入水网已经开始导致当地水体发绿发臭。到2002年左右,村民们高密度地养猪、养鱼,同时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失序,导致湿地面积锐减,整片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003年,杭州市西湖区启动了杭州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首期工程采取了外迁农居、河道清淤、水质净化、水生植物种植、挖掘历史遗留等一系列恢复湿地生态的举措。两年综合整治下,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在2005年正式开园,于2012年1月10日,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近年,为增强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水质和景观效果,西溪湿地启动三基鱼塘清淤和生态修复工程,主要针对福堤和绿堤沿线的三基鱼塘。
经过20年的探索,西溪湿地迎来了巨大变革,湿地保护“西溪模式”展现给了世界。西溪湿地的生态保护做得如何?我们沿途看见的白鹳、花脸鸭、蝴蝶、蜻蜓等鸟类昆虫以及各类水生植被,也许便是答案。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景象
◎景区内无障碍旅游线导览牌浙江珞拾拍摄于2024年5月
除了生态环境的修复,在西溪湿地,不少民间非物质文化项目也被不断挖掘、保护,并融入到旅游活动中,大到花朝节、赛龙舟等节日活动,小到非遗花篮、梅花泉酒、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等。这也延伸了湿地的旅游产品链,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从一产走向三产,为一带百姓创造更多收益。
然而,当我们惊叹于“西溪模式”在生态保护与城市和谐共生上取得的明显成效时,也看到应当享有5A级旅游景区客流量的西溪湿地公园,其付费区域的客流量与免费区域的客流量形成了鲜明对比,园区内外的商业业态的运营现状好像也不尽如人意。
PART 2.
活化景区生态:西溪模式或能做得更好
城市生态公园与现代商业街区,是两类重要的现代城市公共要素,皆服务于城市居民和游客,这两者之间的融合发展也成为跨界于文旅和商业领域的重要问题。
在前往这次西溪湿地公园调研的第一站——中国湿地博物馆,便会途经西溪天堂·栖悦城,因此我们率先观察了栖悦城的商业环境。作为杭州城西首个文旅奥莱项目,该商业区域含折扣店、餐饮、影院、酒店、艺术中心等多种业态,另有西溪湿地公园的光环加持,理应客流不断。但我们看到的却是:大量商铺关闭空置、自动扶梯关停、部分区域被围栏遮挡、街区顾客寥寥无几......这或许也与该区域并不位于西溪湿地客流量最大的两条主干道有关。

◎西溪天堂·栖悦城商业区域浙江珞拾拍摄于2024年5月


西溪天堂·栖悦城位于西溪湿地东南角,毗邻杭州地铁3号线,紧靠中国湿地博物馆。
再说回西溪湿地公园,其距离杭州西湖约5公里,离主城区也并非很远,且景区内景点非常多,有“三堤十景”之说,曾与西湖、西泠齐名,被誉为“杭州三西”。但来到杭州旅游,首先想到的还是泛舟西湖,相较于每日人挤人的西湖,西溪湿地景区的客流量确实少之又少。出于对湿地的保护,景区整体招商不多,零零散散的咖啡茶饮店、民宿等也少有客人。
◎西溪湿地内商业业态浙江珞拾拍摄于2024年5月
早前,一度有游客吐槽80元门票费用过高,且付费区域也并没有比免费开放区域多出更多创新沉浸式体验场景。很多不愿意去的游客表示:整个景区范围太大,交通工具比较单一,深入景区游览往往陷入“进退两难”;蒋村集市慢生活街区呈现出同质化、网红化的商业街区模式,缺少新意。
在笔者看来,游客的“吐槽”虽然是真实存在的,但并非“西溪模式”不好,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以变得更好。
PART 3.
下一个十年:“双西合璧”的共赢之路
基于当前旅游模式和消费心理的转变,相信很多业内人士同样在思考:西溪湿地景区门票制是否还适应当下的大众旅游市场?在同一个管委会下,西溪湿地景区是否可以参照西湖模式,既缓解西湖景区的客流压力,又能分流一部分至西溪湿地景区?
西湖与西溪,历来被称为杭州的“双姝”。早在2020年6月,杭州市就已决策推进“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提升”,西湖西溪迈入“双西合璧”新时代,免费开放区域也日益扩大,对门票价格优惠或免费的政策力度更是持续加大。
站在城市视角,除了城市生态保障价值,更重要的是让西溪的原生态成为“新生态”。
当前,在文化内涵挖掘、活动创新以及传统节日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方面,西溪湿地的节庆旅游仍有进一步优化和拓展的空间。例如,每年的西溪花朝节、西溪龙舟节、干塘节等品牌节庆活动,将其打造成多样化、广泛参与、深度体验、促进消费的新型载体,发挥拓展旅游产业链等多重作用。俗语说:“酒香也要勤吆喝”。西溪湿地旅游区已拥有很多知名文旅品牌,仍需持续重视品牌的宣传,围绕自身资源禀赋、保护和管理等内容,设计特色深度体验产品和项目。
◎中国湿地博物馆内儿童在体验龙舟比赛
◎西溪湿地端午龙舟比赛前的训练浙江珞拾拍摄于2024年5月端午节即将到来,已经可以看见选手在进行划龙舟训练。

纵观全球,以科技创新、新兴产业驱动的地区也和生态环境紧密相连。杭州在数字经济、科技创新方面具有良好基础和独特优势,当传统方式已无法科学高效解决现有难题时,数字化思维、技术能提供全新途径和可能。今年3月31日,杭州西溪湿地智治中心正式上线运行,通过物联感知、智能算法、仿真推演、决策优化,构建西溪湿地全域数字孪生仿真能力,实现湿地的数字化改革。
我们回到“西溪湿地公园是否能够打造城市开放式景区?”这一问题上。诚然,并非所有城市公园、景区都适用开放式景区的运营模式。譬如黄山,免费开放之下,是难以承受的巨大客流压力,也是生态环境维护能力、景区接待管理能力,以及安全监管能力等一系列考验。目前,在建设城市“生态+”方面,西溪湿地已经具备丰富的经验。对于下一个十年城市生态景区进阶,是不是要免费开放,没有绝对肯定的答案,但我们有理由保持着更高的期待。
“双西合璧”还可以怎么“合”?
西溪湿地公园门票是否要取消?
我们也想听听您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