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罕梁,周玲强:旅游业对实现“双碳”目标的作用

编者按: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增加,温室气体猛增,对生命系统构成威胁。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2020年9月,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向世界宣布了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双碳”战略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

发布日期:2024-01-17

编者按: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增加,温室气体猛增,对生命系统构成威胁。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2020年9月,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向世界宣布了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双碳”战略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发〔2021〕23 号)两个重要文件相继出台,共同构建了中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文件中关于低碳交通、产业低碳转型、碳汇巩固、城乡低碳建设、全民绿色低碳等方面的内容,凸显了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对实现“双碳”目标的作用机制。

PART 1.
旅游业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的重要性

《自然气候变化》2018 年公布的一组研究数据显示,休闲和商务旅行每年碳排放总量将近43亿公吨。其中,不但包括了旅游交通产生的直接碳排放,还包括了酒店设施建设、娱乐赛事活动等产生的间接碳排放。虽然总量无法与重工业碳排放相比,却依然是减少全球碳排放量的巨大潜力空间,围绕“双碳”目标实现的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将会极大减少全球的碳排放总量。

随着国家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的设立与完善、目的地管理中游客容量控制等措施实施,旅游业已经有效发挥了其生态效益助力实现碳中和。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发布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丰收。在“双碳”目标下,旅游业所迎来的挑战与机遇并存,从产业结构关联、社会影响传播、碳汇资源储备、低碳文化融合等多方面都体现了旅游业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的重要性。

PART 2.
旅游业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路径及其积极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发展要求,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文化效益之间的关系。文化和旅游融合、数字技术应用、人流动线优化、虚拟现实体验等方式,都是旅游业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实施路径。

1.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引领社会趋势

旅游业的综合性决定了它天然具有引领社会趋势的示范作用。早在1999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提出“绿色饭店”创建活动,并制定了浙江省地方标准,系统地在全省推行饭店的绿色管理,成为全国饭店行业绿色管理的一面旗帜。2003年,绿色饭店的推广工作成为“建设生态浙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纳入省长、市长责任状;2005年,原国家旅游局在浙江地方标准的基础上制定绿色饭店的国家行业标准《绿色旅游饭店》(GB-T 21084—2007),并在全国推广。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旅游业通过倡导生态旅游(鼓励低碳交通、促进低碳旅游、应用低碳材料等行动)集中体现社会效益,这些具体行动将通过游客的传播与行业的关联,引领公众的低碳生活习惯、低碳消费习惯与低碳价值观。当行为习惯经旅游业引领并随之发生变化后,各类经济活动自然也会朝着“双碳”目标转型升级。

2. 产业能源结构升级,节点关联传递

从经济结构来看,旅游业在我国经济模式低碳转型中具有重要的节点引领作用。旅游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带动性和关联性,可以有效带动建筑工程及相关行业、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商业、工艺美术和农副业等行业的发展,包括电力、交通运输等多类高碳排放行业也在其中。因此,旅游业内进行的产业能源结构升级,能够有效地通过产业交互网络传递出去,进而产生低碳指数效应及政策引领效应。旅游业的产业升级离不开多方面的变革:旅游交通一体化建设,通过清洁能源的更替,减少传统能耗,实现整体提升;推动数字化旅游,推行无纸化凭证、智慧互联的低碳消费模式,通过减少资源耗费从而实现节能减排;完善旅游业碳排放统计方法,运用旅游产品碳标签追索统计旅游者碳足迹,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参考的数据支撑。

3. 碳汇累积实现中和,保护生态环境

2003 年 12 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九次缔约方大会,国际社会已就将造林、再造林等林业活动纳入碳汇项目达成了一致意见,制定了新的运作规则,为正式启动实施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创造了有利条件。旅游业实现碳达峰的主要途径之一是降碳减排,而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则需重视旅游业碳汇储备工作。各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利风景区、乡村旅游区、旅游度假区都对自然生态环境有较高的要求,各区内森林、草地、土壤、海洋,都是碳补偿的重要因素。尤其在旅游景区的规划中,应提前合理规整碳源,针对不同的碳汇类型制定相应的针对性储备措施:针对森林,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工作,增加绿色碳汇;针对土壤,充分研究土壤中微生物的构成,增加褐色碳汇;针对海洋水体,做好水域清洁,保护当地生态,增加蓝色碳汇。通过碳汇的积累,旅游业将在丰富资源种类、提升资源价值等方面实现环境效益最大化,发挥生态保护作用,直接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

4. 低碳文化赋能融合,传承价值理念

文化赋能旅游,往往能形成1+1>2的效果。旅游业通过融合低碳文化,将为“双碳”目标的实现增添核心驱动力。低碳文化是低碳发展的灵魂,其观念、意识和价值取向渗透贯穿并深刻影响着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传统旅游中的文化符号和形象,还是当今“旅游+”所展现的数字文化,旅游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赋能。文旅融合后,国家文化和旅游工作重点不是侧重“文”或者重视“旅”,而是保持两者同步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升级与消费升级。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低碳文化也逐渐向各大产业渗透。该文化是人类在面对日益恶化的极端气候环境下所诞生的,它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全面性、认同性和特殊性。旅游业可通过低碳文化标识场景应用、低碳文化培训、低碳价值媒介传播等方式体现文化价值,深化旅游者的低碳生态文化程度,让低碳文化价值理念深入人心,引导消费者减少旅游业整体碳排放总量。

PART 3.
旅游业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优化举措

1. 政策引导,规范制度鼓励低碳

旅游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凭借着其明显的带动性特点,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通过节点作用促进其他产业低碳转型。相关的配套政策不仅要做到因地制宜,还应该做到因“碳”制宜。有别于其他产业的能源结构、资源输出和工作内容,政策制定部门需要根据旅游行业对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的作用特点来调整相应的内容要求。一是制定旅游业相对应的碳排放政策标准,完善相关行业“双碳”政策条例,明确碳排放范围及开发红线;二是制定旅游业在“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奖励政策,认可产业内相关主体的节能减排举措。

相关政策制定者做到制度明确、有奖有惩,通过政策限定明确的指标,鼓励减碳的行为,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由于缺少低碳意识或客观上缺乏减碳排放的技术,旅游业中的许多主体都还未推进“双碳”目标实施。面对这些现状,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设立相关“双碳”目标及低碳文化培训,同时搭建围绕“双碳”目标实施的低碳技术平台,提供技术上的支持,推动旅游业继续在“双碳”目标的实施上贡献积极作用。

2. 科技创新,技术应用减碳降耗

“双碳”目标下的旅游业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持。在旅游业的碳排放中,旅游交通直接造成的碳排放是重要来源。从碳源生产角度看,旅游业想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在实现“双碳”目标下的环境保护作用,就需借助科技的力量实现旅游交通的能源结构突破。此外,用数字化技术取代传统门票,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碳排量的减少;应用可循环再生材料于酒店及饭店,用可持续发展取代粗放经济;采用科学碳排数据统计技术,用智能化设备解决碳排放估计难题等,都可以通过创新科技来实现“双碳”目标。

旅游业不仅需要通过大量的旅游者传播低碳文化,更需要应用技术创新加强对外传播的渠道。通过媒体传播,旅游业在“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的每个举措都将更好地影响其关联产业和受众群体,从而提升低碳文化在旅游者心中的认知水平,逐步培养大众降碳环保的消费习惯,将旅游业在“双碳”目标的文化效益上实现作用最大化。

3. 区域协同,定位分工优化布局

通过区域协同,旅游业能够借鉴内外部经验错位互补发展。不同区域、不同主体之间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通过分享、共建、合作等方式共同推进旅游业实现“双碳”目标。一方面,旅游业通过区域协同整合文化和自然资源,合理配置资源要素,形成区域整体优势,营造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旅游业通过区域协同统一低碳发展理念,有利于加强对文化和旅游资源的保护,实现环境效益和文化效益的最大化。

从行政区域的划分来看,城市和乡村各自在“双碳”目标的实现上扮演不同的角色。城市旅游活动是旅游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而拥有碳汇资源的旅游景区多位于乡村,城乡协同对旅游业促进“双碳”目标实现有巨大的作用。既要持续应用创新技术,进一步挖掘旅游业城市端的减排潜力,也要通过植树造林、水体保护等方法继续完善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碳汇储备功能,从而通过“城市减碳排放,乡村储备碳汇”的定位分工实现整体布局。

新冠疫情后旅游业已经通过全新的业态组合和消费形态再次焕发生机。旅游交通、旅游饭店以及其他大量旅游相关新兴业态,在引领社会、联动行业、保护治理、传承文化等方面将持续发挥积极作用。

引用本文
李罕梁,周玲强. 旅游业对实现“双碳”目标的作用[J]. 旅游学刊, 2023, 38(11): 3-5.
旅游学刊
Tourism Tribune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人文社科类)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权威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