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店成相亲角? “相亲经济”下,咖啡的打开方式是社交?

在当代快节奏生活和工作压力下,虽然年轻人“恐婚”“不婚”“享受单身”“吐槽相亲”等话题,在社交媒体上已是见怪不怪。但另一方面,相亲角也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

发布日期:2023-07-21

在当代快节奏生活和工作压力下,虽然年轻人“恐婚”“不婚”“享受单身”“吐槽相亲”等话题,在社交媒体上已是见怪不怪。但另一方面,相亲角也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包括重庆的洪崖洞、上海的人民公园、南京的玄武湖、杭州的万松书院等等,伴随了各种相亲活动,这些活动中也不乏有年轻人的身影。

当我们看见“单身经济”正势不可挡时,其实“相亲经济”势头也同样正好。当前,“相亲经济”的潜在利润已吸引越来越多的商家、行业参与其中。从以往的婚介所、媒体,发展到网站、酒店、咖啡店、景区、剧本娱乐场所,甚至家电行业等多方利益群体,他们都能找到各自的兴奋点,并成为“相亲经济”消费链条上的一环。据估算,仅长三角地区的相亲市场,每年可开发的商机就高达数十亿元人民币。

就拿现在城市里的咖啡甜品店来说,它们已逐渐成为年轻人不可或缺的社交场,去咖啡店喝咖啡不是人们唯一的目的。我们了解到一些相亲人士,他们在与相亲对象或网友第一次见面之时,通常都喜欢相约咖啡店,同时,很多相亲平台也会和咖啡店、餐厅合作,为相亲者提供一个合适的线下社交场景。当咖啡成为相亲、约会的一种社交载体,衍生出的“咖啡+相亲”业态模式,也推动了红火的“相亲经济”。

PART 1.
以咖会友 “咖啡+相亲”业态场景

现在我们提及的“咖啡+相亲”业态模式,其实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候。

首先,谈起咖啡文化,大家可能首先想到欧洲的意大利、法国。事实上,真正的咖啡文化是由土耳其人创建和传播的。数百年来土耳其咖啡已完全融入其生活习俗中,除了作为日常饮品,土耳其咖啡也是传统土耳其婚礼习俗的一部分,他们将相亲仪式与咖啡完美结合。男方前来提亲,被提亲的女子亲自泡咖啡接待可能成为自己丈夫的男子,借着咖啡口味,巧妙行使择偶权利。

▲ 《土耳其咖啡馆》查尔斯·马里·吕利耶

在90年代,国内的很多咖啡店就如同土耳其咖啡一样,被赋予了浪漫主义色彩。其中,「名典」咖啡店便曾是很多文艺青年的打卡圣地,许多70后第一次约会就是在「名典」完成的。它从台湾引进大陆,在广东东莞市开设了第一家分店,其后凭借咖啡+中西简餐的复合模式和直营+加盟的拓展形式席卷全国,挂着「名典咖啡语茶」招牌的门店在大陆曾达到1000多家店。

同样是台湾人开设的西餐厅「波丽路」,也是台湾目前最古老的咖啡厅,其建立于1934年,充满了创新与梦想的时代风情。在近100年里与台湾有关的传奇人物和故事,大概都会出现「波丽路」这个名字。

▲ 波丽路餐厅是台北最有历史的西餐厅,以乡村咖哩饭和精致西式套餐远近驰名。波丽路西餐厅是文艺中心,当时有许多文化艺术人士在此交流或争论时事,同时也是老一辈年轻人的热门相亲场所。“BOLERO”为法国名作曲家拉威尔编的一首舞曲,当时波丽路西餐厅要开张时就是放着这首曲子。
图源 波丽路西餐厅官方

除了浪漫的气氛可以催化爱情之外,在「波丽路」相亲,似乎也表示对方家世达到一定的水平,暗示了对方的经济实力。毕竟在当时民风保守的年代,家庭成员通常会陪同相亲,一场相亲下来的费用,可能不是一般家庭可以负担的。由此,「波丽路」也成为大家口耳相传的成功率颇高的“相亲餐厅”。

▲ 波丽路餐厅的换旧特选套餐,是最具代表性的菜式之一。它不仅保留了经典的菜色和口味,还选用怀旧的餐具和餐盘设计,呈现出浓郁的复古氛围,目前也仍会推出浪漫约会套餐。
图源 波丽路西餐厅官方

中国咖啡馆的形态跟随城市的变化而变化,从「名典」、「波丽路」、「两岸」等台式简餐+咖啡模式,到星巴克为代表的商务咖啡模式,再到漫咖啡小清新模式,现在可以说是进入精品咖啡的时代。

从需求来看,咖啡馆也经历着消费升级,衍生出了更多的娱乐向、个性化、社交等增值服务需求。但从最初我国台湾到之后大陆盛行,种种变化之下,咖啡的社交功能始终存在,咖啡的使命不只有打工人的“提神器”,也承担着社交“硬通货”的角色。相对于其他的约会场地,咖啡厅更加普适、安静,有一定的私密性,便于交流,且成本低,不至于让“社交恐惧者”感到十分尴尬。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社交场景不断变化发展之下,主流人群仍一直愿意选择咖啡店做相亲、约会的社交场所,让咖啡成为成为相亲、约会的载体,而这也催生了咖啡行业的“咖啡+相亲”的升级趋势。越来越多的咖啡店不再只专注于选址商圈、写字楼,而是更有生活氛围的街区或社区,打造一家拥有社区属性的咖啡馆,与整个街区街坊环境和生活融合交互。

▲ 比起商圈里的咖啡店,善用空间美学和色彩搭配,营造出温馨生活氛围的社区咖啡店,如今也成为年轻人们喜欢去拍照打卡和约会的好去处,在这种氛围空间下,更能让年轻人感受到放松和快乐。

PART 2.
“相亲+”产业融合 “相亲经济”市场空间有多大

除了“咖啡+相亲”的升级趋势,我们也发现,文旅产品和经营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其中相亲+文旅、婚嫁+文旅等产业的融合叠加,彰显出巨大的消费潜力。

目前来看,一方面是文旅项目本身具有的资源优势,可以赋能相亲和婚嫁产业。比如,利用休闲娱乐的景观资源,打造满足婚庆外景拍摄需求的场景。各种以“爱情”为主题的文旅类项目数量较多,以相亲、婚嫁为主题的产业园、文化街区、景区也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文旅项目中的特色建筑空间可转化成相亲场所或婚礼会馆,通过“婚礼艺术空间+文旅目的地”业态来承接更多样的活动类型,为文旅目的地带来巨大的流量价值,增加空间利用价值。

▲ 浙江珞拾于菩提谷度假酒店·良渚遗址店举办的非遗主题的婚礼活动,结合了良渚千年文化底蕴,在“回望史之经典,铭记爱之隽永”主题下,整个婚礼现场布置贯穿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将现代婚礼文明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打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也为此处带来一定的流量和文旅消费。

不过,选择适合的婚嫁产业项目及产品模式,是与文旅目的地融合发展的关键。杭州西子湖畔的万松书院,相传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共读事整三载”的地方,因而饱含浪漫的爱情元素。从2005年至今,万松书院已连续主办了多场相亲会,吸引数万人前来,给万松书院带来了巨大的客流和不菲的消费收入。在西湖边的各景点中,原本前往万松书院游玩的人并不多,然而现在一场相亲会至少卖出几千张。

▲ 万松书院位于西湖南缘凤凰山万松岭,始建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是明清时杭州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广的文人汇集之地,重建后的万松书院设置了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两条文化主线:明为“明清知名学府”、暗为“梁祝爱情之地”,如今是杭州的线下有名的相亲市场之一,每逢周六,这里便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除了万松书院,还有在新潮和历史碰撞下的小河直街,已经成为备受年轻人喜欢的网红打卡地,以及很多小情侣约会好去处。游船喝茶、体验文化、咖啡厅小酌等丰富的业态,给相亲交友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也成为杭州主城区的又一相亲角。

文旅拓宽了“相亲+”产业的内容和范围,“相亲经济”则为旅游目的地植入了更丰富的业态,同时具有导流作用。对于商家来说,这层浪漫的玫瑰色面纱背后,是真金白银的“相亲经济”。

PART 3.
“相亲经济”激活文旅 构建现代城市消费空间

从长远来看,“相亲经济”的市场空间到底有多大,谁也说不清,但二者融合已成为消费升级的需要和趋势。

“相亲经济”盛行下,如何做好“相亲+”多元业态和空间运营模式,推动城市文旅融合发展?我们认为,以“相亲经济”激活文旅项目要点在于,打通从相亲经济的流量到提升资产价值的通路,丰富文旅目的地产业链内容,提高服务品质。例如,景区等文旅目的地在致力于推进全域旅游景点与交友活动的联动中,可以尝试在功能与空间设计上营造爱情文化场景;以体验娱乐和活动IP作为吸引;以多元主题、有层次的消费业态体系做支撑,以此延长人们的停留时间,增加游客的消费频次。

▲ 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杭州市北部,地处京杭大运河、小河、余杭塘河三河交汇处。如今,风俗博物馆、运河文化展览室,还原的茶楼、酒家等店铺,已成为运河边的一处特色旅游区。小河直街的咖啡店甜片店非常多,风格也都各具特色,具有浪漫的特色的咖啡店成为很多闺蜜、情侣的约会选择,进一步带动了景区人气。

而对于咖啡店等为主的相亲约会融合场所打造上,如何在“无地方性”背景下突出地方性文化特色,在保持地方性的同时更好地构建现代城市的消费空间,是需要关注的话题。

我们可以通过突破传统街区的商业思维,加入并主打多元主题,展现个性化空间场景,精心打造沉浸式社交+新场景,为消费者提供更舒适的室内外游逛打卡环境;同时,将商业与群众的距离拉近,形成情感链接,在发展中也逐渐成为具有城市代表性的旅游目的地。

当然,除了约会交友,年轻人热衷咖啡店打卡,也是想要在有限经济条件下和生活空间下,最大程度优化延长自己的休闲时间,逃离城市喧嚣和工作的压力,以换取更大的闲暇和快乐。

▲ 「嚞时喜乐」门店 概念效果图

浙江珞拾即将上线的子品牌「嚞时喜乐」,也正是由此出发,希望向大众传递最直接、最简单的快乐。我们将咖啡甜品等产品体验、商业升级与城市人文艺术相结合,期望呈现一个兼具文化、美食、休闲、宠物友好的公共生活空间和多元化的社交场所,形成一个恋爱青年的约会地、宠物友好休闲地,以及城市综合人群的快乐聚集地。打卡、交友、约会、带宝贝宠物享受闲暇时光,不管哪种需求,大家一起逃离城市“高压”,且以喜乐,漫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