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文旅越来越“卷”,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在文旅新业态融合、创新文旅消费场景以及跨界联名的赛道里,《中国国家地理》却没少崭露头角,且逐渐衍变为一个具有商业价值的本土文旅IP,以其“科学+文旅”融合发展的现实实践为例,在求新、求变、求质中探求地理标志赋能文旅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可以说是当下顺应市场的积极选择。
PART.1
“地理科学+文旅”融合的有效实践
业界普遍认为,在众多学科中,只有地理是专家和大众平分秋色的学科,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平民化的科学”。可以理解为,地理学作为连接自然、人文与旅游的桥梁,天然具备文旅融合基础。
而在这个地理学和文旅新业态融合、创新文旅消费场景以及跨界联名的赛道里,《中国国家地理》没少崭露头角。
乍一听,是不是对《中国国家地理》还停留在一本杂志的印象?事实上,近三年来与《中国国家地理》联手的品牌量大幅上升,几乎涵盖服饰、美妆个护、家装、电子产品、食品饮料、运动户外等全品类。尤其是在文旅融合探索方面,《中国国家地理》从空间角度科学描绘中国的美,让地理标志成为文旅金字招牌的有效实践屡见不鲜。
◎《中国国家地理》三本主刊。《中国国家地理》隶属中科院、由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主办,创刊70余年,曾获得“国家百种重点期刊”、“最具品牌传播价值期刊”等奖项,是一本极具影响力的科学传媒杂志。
如何去理解地理标志?其产品和旅游又有什么关系?
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办法》规定:“地理标志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者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的产品。”从地标产品的定义上看,中国地理标志品牌既可以成为优质的地域化旅游产品,又可以进一步延伸成旅游经济中的文创产品。
以地理标志为切入点,《中国国家地理》通过科学考察梳理地域文脉,以文化叙事重构地标目的地价值,构建体验深度壁垒,推动“跟着中国国家地理去旅游”逐渐衍变为一个具有商业价值的本土文旅IP,为文旅融合创新提供高价值样本。
在旅游目的地科学性规划推荐上,2024年10月和2025年5月,中国国家地理营地“科旅中国”考察团队两次深入天山南麓的新疆阿克苏地区,同地质、动物、植物、人文以及摄影方面的专家一道,历经10天1500余公里的行程,梳理丝路千年文脉,为游客串联起一条科学观瞻阿克苏风景的体验线路;《中国国家地理》还推出“中国十大茶旅目的地”,并向全球发布,为中国茶旅产业引流赋能等等。
◎《中国国家地理》旅游线路推荐(部分)
◎《中国国家地理》茶旅目的地推荐(杭州径山、河南信阳)
在旅游目的地融合深度体验打造上,早在2020年10月20日,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打造的全国第一个营地正式开营,其以营地形态切入文旅市场,推出新一代内容驱动型旅游目的地。今年5月,《中国国家地理》持续加码,在宁波打造了首个主题体验酒店以及MAGZONE空间。
在交旅融合方面,“中国国家地理自然驿站”通过“交通点位+旅行线路+深度内容”创新结合,斩获2024年全球建筑设计大奖Global Architecture Design Awards装置设计类别金奖。其中墨脱自然驿站项目,被列入《第二批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示范案例名单》。
PART.2
构建以地理标志为核心的沉浸式体验
前面我们提到,地理标志作为一种自然环境与人文因素相结合的产物,不仅是地方特产的象征,更是区域文化、生态环境与传统技艺的综合体现,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和旅游价值。
从全国面上看,我国地理标志产品具有区域性、独特性、地缘性。比如,浙江龙井茶地理标志性产品的品牌价值,不仅带动当地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等整个产业链发展,还促进了乡村文旅的融合,我国唯一的以茶文化为专题的中国茶叶博物馆、龙井寺、龙井泉等一系列景点串成杭州茶文化旅游主线,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茶文化和健康生态游;贵州茅台酒地理标志保护区则是坚持以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为基础,探索出以茅台酒为产品媒介,推动产业可持续绿色化发展,进而实现价值转化。
◎杭州西湖龙井村及中国茶叶博物馆图/美丽西湖
《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写到:“每个‘城市物质文化符号’都能成为城市形象的表现体,成为城市形象的合理的构成部分。”如何将城市物质文化符号、地方特色产品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
或许从这些实践案例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些共性:关键在于构建以地理标志为核心的沉浸式文旅体验。这意味着一个地标不仅能把游客吸引来,还能让游客来了之后体验好。
正如几十年来《中国国家地理》塑造了发现美的眼睛,陆续科学建构了环礁、云瀑、潮汐树等新景观,使得人们可以体验多样的风景。再到近两年,不同地域和不同主题的自然驿站、城市空间中的文创驿站不断踏上“征途”,这是中国国家地理营地以自然、体验科学为内核,融内容、路线、三维体验于一体的的创新型科学文旅体验产品,亦是将科学体验融入文旅开发,构建以地理标志为核心的沉浸式体验的典型案例及重要一环。
PART.3
探求“地理标志+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地理标志+文旅融合”是当下文旅届的热话题,也是被很多城市地区采纳和实践的发展方案。同时,在乡村产业振兴中,“地理标志+农文旅融合”亦是一篇大文章。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累计认定地理标志产品2544个,核准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7402件,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经营主体总数近3.3万家,地理标志产品直接产值超过9600亿元,连续多年稳定增长。
站在乡村全面振兴与大力提振消费的交汇点,城市地区将地理标志与旅游深度融合,不应局限于单一产品展示,需要摆脱单一商品属性,构建多元化体验,包括文创开发、数字化体验、沉浸式演绎等等。
想要在求新求变求质中更好满足市场需求,建议从三个关键方面入手:一是“在地化”,充分依托和挖掘当地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差异化”,找准特色和差异性,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产业化”,努力延长产业链、价值链,加快三产融合创新。
值得强调的是,“地标+文旅”并非是“无脑冲”的发展快速路,亦不能将地理标志产品简单视作经济转化标,而是需要将其放进地方文化的根系当中去,打造具有地理文化内涵、呈现中国之美的本土文旅IP。
用科学的探索点亮文旅,你认为能否看到商业交流的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