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2025年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简称“亚冬会”)在哈尔滨闭幕。这个冰雪季,“首个非遗年”和“China Travel”叠加亚冬会效应,大批游客一路北上哈尔滨感受“冰雪奇缘”。作为“双亚冬之城”,今年亚冬会期间,哈尔滨冰雪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催生更多新体验场景,为当地及周边区域的旅游业注入新活力,同时也带动了冰雪产业发展,推动城市IP价值指数级增长。两届亚冬会更是折射出我国北方工业城市在产业转型中的结构性变革。接下来,“后冬奥时代”冰雪经济的长尾效应能否振兴东三省,亦成为业内重点关注的课题。
PART.1
“China Travel”叠加亚冬会:
我国冰雪经济的新乘数效应
2月7日晚,网红“尔滨”正式进入亚冬会时间。借着这场为期12个比赛日的赛事,新的流量又被哈尔滨接到,让这座本就火热的冰雪城市持续升温。
美团旅行数据显示,2月第一周,“亚冬会”搜索量环比上涨862%,北京、深圳、广州等地游客最爱搜索“亚冬会”,以哈尔滨为旅游目的地的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157%;以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为核心,冰雪艺术作品吸引了61万名国内外游客,哈尔滨及周边酒店预订量大幅攀升,旅游收入呈几何倍数增长。此外,春节假期黑龙江、吉林、辽宁的游客接待量较2024年同期增长18.3%、35.04%、30.57%,旅游总收入较2024年同期增长23.8%、68.26%、30.11%。
◎在哈尔滨街头,吉祥物“滨滨”和“妮妮”出现在各大街区,中央大街上许多零售店内吉祥物造型的冰箱贴和徽章等文创产品也早已供不应求。(图源相关新闻报道)
回看2022年北京冬奥会“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吉祥物“冰墩墩”一“墩”难求,向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普及了冰雪文化的辐射效应。尽管影响力弱于奥运会,但眼下,亚冬会的举办同样为东北经济注入强劲动能,有显著的经济带动效应。
这也是哈尔滨第二次举办亚冬会。
从1996年首次举办亚冬会让亚布力滑雪场声名鹊起,到今年以“顶流”姿态再度举办亚冬会迎接国内外宾客,近30载,哈尔滨这座城市始终将冰雪作为文化符号和经济发展的载体。
◎新华社拍摄于1996年的亚布力滑雪场,运动员们乘坐着缆车登山。
◎新华社拍摄于2025年1月份的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游客在雪雕前留影。
对比哈尔滨上一次1996年的亚冬会,据悉当时冰雪经济占全市GDP的0.3%不到,如今,哈尔滨的GDP已冲破6000亿,其中冰雪经济的占比也已接近30%。冰雪经济带来的经济效能不言而喻。两届哈尔滨亚冬会也折射出我国北方工业城市在产业转型中的结构性变革,冰雪不再是这片土地经济发展的桎梏,而是成为城市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热力源”,让全亚洲乃至世界游客的目光再一次聚焦东北。
如今,哈尔滨凭借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和完善的冰雪旅游设施,已成为众多国内外游客冬季旅游的优先选择,这些“流量”亦是近年来被寄予厚望的新经济增长点,即冰雪经济。在这片被冰雪覆盖的土地上,冰雪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又能否为东北其他冰雪资源城市,乃至全球冰雪经济贡献“方案”?
PART.2
全要素生态圈重构:
从冰雪旅游到大冰雪产业链
如果说,在2023年至2024年这两年间,哈尔滨的游客主力是来自国内南方城市,那么在2025年,随着免签范围的持续扩大和亚冬会的举办,哈尔滨将迎接更多的世界各地的游客,全面升级旅游服务之下,城市国际化进程也在加速。
在金融服务方面,我们了解到全市1300余家银行网点可办理外币兑换业务,5800余家商户可受理外卡刷卡消费;太平国际机场、中央大街游客集散中心分别布设了外币自助兑换机,可提供18种外币现钞兑换。在旅游服务和公共服务方面,全市各大景区景点配备多语言指示牌、导览图以及多语种讲解员,并支持移动支付及护照购票;餐饮住宿、公共交通等行业进一步提升外语服务质量和接待能力,为外籍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在哈尔滨的景区、商场、早市等地,外国游客随处可见。调查了解,多位外籍人士表示哈尔滨目前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爆火,很多海外视频博主用镜头记录自己在这座“冰城”的见闻和感受,一部分外籍游客来哈尔滨旅游便是受此影响。
亚冬会不仅是体育赛事,是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者的展示平台,也是观察中国冰雪经济结构性变革的窗口。据中国冰雪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传统冰雪旅游收入占比已从2018年的72%降至2023年的54%,而冰雪装备制造、赛事运营、教育培训等新兴板块复合增长率超过30%。这种结构性转变也直接倒逼冰雪产业升级。
以亚冬会为契机,一方面,哈尔滨通过文创产品、数字媒体和艺术展览,打造10条文旅黄金线路、500处场景联动的产业矩阵,开启城市冰雪深度游,带动东三省更多冰雪小城旅游持续升温;另一方面,以低碳智治进行工业遗产创新利用,广泛应用智能技术,推动城市更新和可持续发展,包括13个比赛场馆全用旧馆改造,并且升级了智能造雪系统和绿色能源设备。在文化价值挖掘层面,大型赛事IP的深度开发路径同样具有借鉴意义,譬如利用花袄版吉祥物、冰雕地标群等文化符号构筑城市特色记忆点。
◎1996年哈尔滨承办亚冬运会时新修了冰球馆和速滑馆两座场馆,翻新后仍能继续为本届亚冬会服务。场馆内的风能、太阳能和赛场外的新能源保障车辆,为赛事实现了100%绿能供电。(图为官方发布的亚冬会场馆维修改造)
东北其他城市如何被看见?相信“尔滨”已经给大家很好地打了个样。当赛事经济与数字经济、创意经济深度融合,冰雪产业可以不再局限于季节性资源发展,而是进化为包含装备智造、文化输出、休闲旅游等多元价值的新兴产业。
从曾经的“共和国长子”到今天的大网红“尔滨”,哈尔滨会成为中国第二个冬奥之城吗?冰雪产业又能否振兴东三省,使其重回“顶流”?其实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从冰雪装备生产销售(滑雪板、防护装备等),到冰雪场地的运营(滑雪场票务、餐饮住宿配套等),再到冰雪游线路开发.....整个产业链条不断完善下,各环节都蕴含着巨大消费市场。
PART.3
“后冬奥时代”:
探析冰雪经济的长尾效应
如何定义东三省城市发展现状?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争论性话题。
东北经济的兴衰起落,几乎伴随着我国产业格局的变迁。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市场的本质是交换,交换前提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但冰雪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不是有了资源禀赋就能够“躺着发展”。
在行业看来,当下东北冰雪消费的爆发,除了资源禀赋,更多的是政策导向与产业转型的成功实践。曾因重工业衰落被唱衰的城市正在从资源驱动到创新驱动,文旅产业也正在从“流量驱动”向“价值驱动”转型,从单一资源驱动向全价值链整合的深度转型。
然而,以冰雪资源为主导的城市文旅产业,其在发展过程中结构性矛盾同样凸显。比如,冰雪运动逐渐从专业领域走向大众,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参与到滑雪、冰雕艺术体验等活动中来,但冰雪运动的专业人才培养相对滞后,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冰雪场地设施不均衡,导致部分地区冰雪产业发展受限;冰雪游的安全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等等。
破解这些难题需要制度和模式的创新。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曾表示,想要让冰雪经济的“火”烧的更旺,可以借鉴国际,一是厚植生活,二是市场化运作,让投资研发机构、制造商、旅行商为游客、参与者营造更好的服务环境。
在滚滚而来的时代热潮中,我们相信,随着亚冬会等国际赛事落地,东北有望成为全球冰雪经济新高地,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文化传承与交流的重要力量。笔者也看到,在东北振兴战略中,文旅产业无疑承载着重要使命。
正如亚冬会开幕式总撰稿人冷凇所表示:“哈尔滨应把亚冬会开幕式中的精彩节目当作IP打造,使之成为依托于后亚冬时代的文化遗产,这将推动哈尔滨文旅的进一步发展。”
当本届亚冬会圣火渐渐熄灭,“尔滨”的冰雪狂欢还在持续。用“冰雪+”振兴东北,打造一座“国际滨”,你认为还要走多远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