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十年,共建“一带一路”新的金色十年又将去向哪里?

据马蜂窝、途牛、携程等多家在线旅游平台数据显示,受政策支持、签证利好、航班恢复等多项因素影响,近期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整体出境游搜索热度环比增长超20倍,由中国出境至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旅游人数已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5%。

发布日期:2023-12-13


2023,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

▲  “一带一路”经济走廊及其途径城市分布地势图
图/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

当前,中国出入境游正逐渐复苏,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旅游热度呈现上升趋势。

据马蜂窝、途牛、携程等多家在线旅游平台数据显示,受政策支持、签证利好、航班恢复等多项因素影响,近期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整体出境游搜索热度环比增长超20倍,由中国出境至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旅游人数已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5%。越来越多中国游客在选择出境游时,会优先考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沿线多国也相继落实对中国游客的免签政策,文旅交流合作成为促进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动能。

PART 1.
观古论今,
重走丝绸之路。

说到“一带一路”,便不能不提到中国古代丝绸之路。

回望历史,两千多年前,西汉使者张骞带领马队从长安出发贯穿亚欧大陆,开启了“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辉煌盛景;而后,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打造了“舶交海中,不知其数”沿海贸易繁荣之状。

纵观当下,这条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的古丝绸之路正焕发新的生机。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一带一路”,从中国飞向五洲,跨越不同的文明、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差异,为全球化进程掀开新的一页。

▲ 郑和宝船模型  
图/中国国家博物馆

自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以来,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已经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其中,与144个共建国家签署文化和旅游领域合作文件,与17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33个文物援助项目,在44个国家设立46家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在18个国家设立20家旅游办事处……十年间,从“屈指可数”到“遍地开花”,我们相信“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还将不断壮大。

▲ 2023年6月29日,湖南长沙国际会展中心中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成果展。
图/新华社 

“一带一路”的合作共建,亦为文旅融合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思路。文旅产业作为“一带一路”重点推进的产业之一,在倡议推进期间,我国与沿线国家间的旅游合作不断深化、旅游投资合作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产业对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也不断增强。“合作共赢”“文化交流”“丝路申遗”“平台共建”“双向旅游交流”“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等一组组文旅关键词,进一步彰显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旅游合作成效。

近期热播的游学探访综艺节目《花儿与少年·丝路季》便以游学模式重走丝绸之路,途径沙特阿拉伯、克罗地亚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为观众打开了一扇感受沿线风景的人文之窗。大众也通过这个节目,了解到麦麦高铁、佩列沙茨大桥等“一带一路”重点合作项目和中国企业,看到了新丝绸之路上正在发生的精彩变化。

▲ 《花儿与少年·丝路季》节目片段中的中国智慧

可见,共建“一带一路”不只是打通历史上中断的丝绸之路,促进各国文化交流与文旅发展,更是借助丝绸之路的历史概念,把规划图转化为实景,让大批标志性项目和惠民生项目真正落地生根。

PART 2.
搭乘“义新欧”,
看义乌万里驰骋新丝路答卷。

见证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从一颗种子,成长为促进全球文化、经济、旅游合作的繁茂大树,我国浙江义乌是最有发言权的城市之一。

2013年,首趟直达中亚五国的国际货运班列“义新欧”从义乌启程。据悉,被誉为“北半球金丝带”的“义新欧”中欧班列如今已开通19条运营线路,辐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50多个、城市160多个,累计往返运行超6300列(义乌平台),发运量超52万标箱,成为市场化程度最高、重载率最高、开行里程最长的中欧班列线路。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推进,义乌在册外资经营主体数千户,吸引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万余名外商常驻,他们也成为了共建国家之间文明交流、经济贸易和文化旅游的新时代使者。十年耕耘,在新丝路答卷上,义乌写满了产业发展的硕果。

▲ “义新欧”中欧班列路线图
图/陆港集团
根据义乌海关统计,2013年至2022年,义乌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贸易额达1.7万亿元;2023年1月至8月,义乌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贸易额2315.6亿元,同比增长26.6%。

路,是改变,是希望,也是新的机遇。

义乌通向世界的路,还在延伸。

中国义乌国际商贸城作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全国首个以购物旅游为主题的AAAA级景区,不仅在市场经济发展上有所成就,也是全国非遗商品聚集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独领风骚。目前,义乌国际商贸城共有五大大展区、7万余个线下商位,相关非遗商品涵盖编织扎制、雕刻塑造、陶瓷烧造、文房制作、食品制作、器具制作等多个门类。

▲ 中国义乌国际商贸城相关非遗商品
图/浙江珞拾

我们看到了,义乌以旅游空间赋能历史空间,非遗保护与文旅发展共生。这些优秀的非遗资源也为文旅业态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更是以义乌之窗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所在。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商贸城摊位多、迭代快,且当前大众对非遗商品的概念界定不甚明晰,大部分店家、客商对非遗商品概念模糊,对非遗商品关注度有限。因此,今后商贸城非遗相关政策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非遗商铺主题特色需凸显,非遗商户对非遗保护与传承意识也需加强。

除了“合作之路”、“经济之路”和“民生之路”,对于文旅行业来说,这条金色之路也是开展多边文旅合作的重要通道,是文旅发展的“未来之路”。

PART 3.
下一个金色十年,
打开文旅行业新的机遇之窗。

基于共建“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如何挖掘和开发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历史悠久、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发挥其在旅游合作中的功用?下一个金色十年,业界又如何积极行动,实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旅游深层次联动、共建共荣?这是值得我们持续深入探讨研究的问题。 

在国家层面,发挥政府作用。通过积极推进“一带一路”人才智库和文化遗产库建设,加强沿线国家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内涵的了解,以利于形成深入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社会基础和民意热情,凝聚共识;引导、扶持各国智库、专家、学者发挥专业优势开展联合研究,共同探索“一带一路”旅游发展路径和未来方向,推进更加务实、创新、科学、多元化的共建合作。

在产业层面,秉持共建、共商、共享法则。深化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总体规划等对接与合作,充分发挥旅游业带动效应和融合能力,推进旅游业与会展、经贸、文化等融合发展,不断挖掘新的“旅游+”业态和客群,以增强旅游业辐射作用,实现丝绸之路全线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在产品层面,开发丝绸之路旅游产品。发挥各国旅游资源禀赋优势基础上,将丝路精神融入旅游产品设计;同时,以数智技术为支撑,不断开创旅游新业态,例如,推进旅游与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等新领域深度融合。当然,对于市场、基础设施和产业结构均过于薄弱的沿线国家,在旅游业发展推动这方面,还需要充分评估开展旅游合作的综合风险,审慎对待旅游产品和服务开发。

世界大势,合作共赢才有未来。正应了那句话: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