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遇“冬”风,冰雪如何点燃全民热情?

受冷空气影响,我国北方地区陆续迎来大范围降雪降温,借助有利的自然条件,黑龙江漠河、吉林安图、新疆喀纳斯等地,也正为即将到来的滑雪季做准备。参照今年暑期消费者对游乐型、运动型、特种旅游产品的喜爱,以及综合多方数据显示,2023-2024冰雪季居民的出游热情更胜以往,预计冰雪出游人次及旅游消费将迎来爆发式增长。三年多来,首个完整冬季冰雪旅游季或将启幕。

发布日期:2023-11-15

受冷空气影响,我国北方地区陆续迎来大范围降雪降温,借助有利的自然条件,黑龙江漠河、吉林安图、新疆喀纳斯等地,也正为即将到来的滑雪季做准备。

参照今年暑期消费者对游乐型、运动型、特种旅游产品的喜爱,以及综合多方数据显示,2023-2024冰雪季居民的出游热情更胜以往,预计冰雪出游人次及旅游消费将迎来爆发式增长。三年多来,首个完整冬季冰雪旅游季或将启幕。

PART 1.
政策多重利好
冰雪旅游持续升温

1992年举办的“中国友好观光年”中,原国家旅游局推出了首批14条专项旅游路线,冰雪风光游便是其中之一,冰雪旅游由此崛起;2015年冬奥会成功申办,冰雪旅游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开启了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此后,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的契机下,国家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多项推动冰雪旅游专项政策,依靠冷资源的冰雪旅游呈现出“热经济”的发展趋势。今年9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体育总局办公厅开展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认定工作,进一步实施《冰雪旅游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

▲ 我国冰雪旅游产业规模统计
数据来源:中国旅游研究院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显示,近年来冰雪旅游人数及收入金额均呈增长趋势,预计到2025年,我国冰雪旅游人次将超过5亿人次,收入将超过1.1万亿元。 

政策多重利好和产业链初步形成下,供需两旺带动冰雪经济崛起,冰雪旅游成为旅游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北方积极做好冰雪旅游“大文章”,中部和南方多地也在大力发展冰雪项目。我们从冰雪旅游产业链视角,在需求、供给和管理三维主体共同参与方面,系统剖析当前冰雪旅游的相关现象、产业结构,探索其发展困境与路径突破。

(一)“冰雪+休闲观光”类产品仍占主导

据途牛数据显示,2023-2024冰雪季冰雪游产品预订订单中,“冰雪+休闲观光”类旅游产品保持高预订热度,订单占比达52%,其中,雪山、冰川、冬捕、民俗主题的产品尤为火热。另据同程旅行发布的《2023年滑雪旅行趋势报告》显示,十一月第一周,“滑雪”搜索热度环比上升120%,滑雪场门票和滑雪度假产品预订量环比涨幅均超100%。随着消费升级和冰雪旅游产业链不断完善,休闲体验型产品、品质度假型产品、文化融合型产品等也不断涌现。

▲ 冰雪旅游热门搜索关键词
数据来源:《2023-2024冰雪季旅游消费趋势预测》
冰雪游产品搜索量较9月同期增长124%,其中雪山、冰川、温泉、极光、滑雪、雪景、雾凇、冰雕、冰雪乐园、冰灯成为热搜十大关键词。

(二)“北雪南移”趋势尽显

我国自然类冰雪旅游地以北方地区、青藏高原为主,少量分布于南方山岳地区。国内冰雪资源虽整体呈现北多南少的空间布局特征,但“北雪南移”趋势尽显,形成以东北、京津冀为核心,新疆、内蒙古、四川、湖北等地多点开花的冰雪旅游地空间格局。同时,华东、华南、西南地区出现众多大规模高质量的滑雪场,部分一线城市凭借区位优势和旺盛的市场需求,室内冰雪项目也得以快速发展。据《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2022-2023)》显示,目前我国有50家室内雪场每年稳定创造300万以上的体验人群,从地理分布来看,室内雪场多位于南方省市(在2013-2014年雪季,国内仅5家室内雪场)。

▲ 2021-2022冰雪季旅游人群客源城市、城市水平分布
数据来源:《中国冰雪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2022)》
在途牛发布的冰雪消费预测中,今年冰雪季十大冰雪游热门客源地中,广深分列第四、第五位,同样上榜的还有南方城市杭州、厦门等,其中南方订单占比接近70%。

(三)普遍存在“一季养四季”、产品类型单一等问题

这些年国内各地冰雪类项目,包括室内、室外的,大型的、小型的......大有泛滥之势,但冰雪旅游人群多为尝鲜者,消费黏性较低,衍生消费能力较弱。多地只顾建设,未能充分考虑到冰雪项目所在区域的市场化竞争、同质化竞争,以及尚处于培育发展阶段的冰雪产品大众性和多元化市场真实性需求,使得产品类型单一,并存在一些无效或低效投资。

自北京冬奥以来,冰雪游群体的年轻化趋势增强,90后、00后成为冰雪游的消费主力,尤其是冰雪运动产品更加受年轻用户、青少年及亲子客群青睐。相比以往,普通且同质化严重的冰雪旅游产品在年轻人眼中的吸引力锐减,他们更愿意尝试有新意的玩法。

PART 2.
以“冰雪+”为纽带
供给是核心

年轻客群对多样化、高品质、高性价比冰雪旅游产品的需求,倒催冰雪旅游产业供给端的创新发展,冰雪旅游产品明显朝着复合化、多元化和专业化发展。

一方面,以“冰雪+”为纽带,产业融合成关键。 

在天然丰富的冰雪资源基础上,设计打造更多故事与场景,让冰雪游更具沉浸氛围,成为不少冰雪旅游景区的共识,冰雪旅游产业融合模式也更加清晰。“如,踏雪徒步、雪地旅拍、雪地温泉、冰火锅、冬捕……特色玩雪方式点燃年轻游客的激情,重庆市就以“冬季冰火之旅”为主题,推介了火锅、三峡、温泉、冰雪等四张文旅名片。

当然,像滑雪场这类场地不仅是游乐场所,也是冰雪运动的核心配置。滑雪等旅游活动和冬季奥运会、专项赛等竞技赛事带动了“冰雪+运动”业态。冬奥之后,北京首都体育馆、延庆雪车雪橇中心、河北张家口云顶滑雪场等冬奥场地相继举办了多项全国雪上项目赛事,进一步扩大了冰雪运动的影响力,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同时,“冰雪+体育+旅游”、“冰雪+影视”、“冰雪+商业”等模式也通过“冰雪”这一主要元素,向相关产业扩散。

▲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全景

图源:延庆雪车雪橇中心官方资料
2023年11月至2024年2月,延庆将迎来5项国际、国内高水平冰雪赛事。其中,2023-2024赛季国际雪车联合会雪车和钢架雪车世界杯将于11月17日至19日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举行。

▲ 2023中国·鸡西兴凯湖冰雪场地越野汽车赛
来自全国百余车手齐聚兴凯湖,冰面赛车上演速度与激情。
图源:兴凯湖映像官方资料

另一方面,人工造雪、智能温控、VR/AR等新科技不断融入冰雪旅游,数字化推动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制造端,造雪机、压雪机等设备性能不断提升,冰雪场馆建设周期不断缩短;在产品层面,技术进步使得冰雪旅游产品移入室内,实现异地“复制”,游客通过滑雪模拟器可以进行虚拟滑雪体验。据悉,今年黑龙江镜泊湖风景区通过“冰雪+互动”、“冰雪+科技”等科技和文化的融合,打造全新沉浸式冰雪体验主题乐园,其中“火山冰谷”通过夜景亮化、极光投影等手段,让游客沉浸式体验极光环绕的冰雪世界。

▲ 火山冰谷夜景效果图&吊水楼瀑布景观
2023年冬季,牡丹江策划推出“镜泊湖冰火梦幻世界”项目,通过“冰雪+文化+科技”完美融合设计理念,创造更加真实场景效果。
 图源:镜泊湖官方资料

同时,科技的赋能也将时空界限打破。

人工造雪、虚拟技术等科技在冰雪旅游领域的应用,助力了南方城市以室内冰雪项目实现“弯道超车”,从传统冰雪旅游客源地逐渐成为新兴冰雪旅游目的地,并成为冰雪旅游投资的重要区域。

室外滑雪场对资源环境要求较高,主要分布在北方区域,在投资方面,室外滑雪场普遍投入较重,相较之下,室内滑雪场受季节和天气的影响就弱化很多,在经营上有较大优势。简单点说,南方城市普遍建设的室内冰雪乐园能突破环境和地理的局限性,具有较长的运营周期,让南方客群在家门口,全时全季体验冰雪娱乐。

▲ 广州融创文旅城·雪世界
作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室内滑雪场,这里采用真雪造雪技术,设有初级、中级、高级滑道,满足各种滑雪者的需求,具有打雪仗、凹造型拍照、雪上飞碟、冰上碰碰车等系列娱乐项目。
图源:广州融创文旅城官方资料

▲ 浙江绍兴乔波冰雪世界
绍兴乔波冰雪世界主体建筑滑雪馆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滑雪馆采用国际先进的制冷和人工造雪技术,馆内温度常年保持在零度以下,积雪厚达半米。这里全年开放,有专门为孩子设计的儿童戏雪乐园。
图源:绍兴乔波冰雪世界官方资料 

在今年暑期文旅消费观察专题研究中,我们也提到过,因高温催生的避暑需求,让“冰雪+避暑”热度随着温度齐升,激发出新的市场新活力(点击查看:《暑期文旅消费观察:高温催生“避暑经济”多元消费业态》。显而易见,“冰雪+”产品供需、全季运营模式,以及科技赋能,共同助力了南方地区分享“冰雪蛋糕”,也是推动“北雪南移”发展趋势的动力之一。

PART 3.
南北各地上演“冰雪奇缘”
管理是保障

将“冰天雪地”转换成推动一方致富的“金山银山”,南北都已经在行动,而从现状来看,国内冰雪产业发展基础薄弱,设施设备配套不足,安全保障和监管不到位、冰雪产业专业人才缺乏等一系列问题,会影响游客整体服务体验,减弱冰雪旅游目的地对游客的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

尤其是随着冰雪旅游目的地和项目逐渐增多,新手游客不断入场,安全保障和监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冰雪旅游是一个涉及政府部门、开发运营商、地方旅游、体育产业等多方利益相关者合作网络,还需要从规划运营、监督管理、人才培训和储备等方面加大力度。

规划运营:明确市场需求

我国冰雪旅游市场将进一步得到释放,也将会产生不同需求的滑雪群体。针对体验游客(亲子互动)、深度体验游客、发烧友及冰雪专业培训等不同层级游客需求,将冰雪旅游产品细分化。比如,大众滑雪场可用于培养兴趣,注重滑雪体验;专业滑雪场可加强其专业设施配备水平,提升冰雪运动等项目的服务能力。以国外芬兰类维滑雪场为例,场内设立滑雪学校,不同水平等级的滑雪爱好者可以获得适合自身状况的训练方式,同时,从儿童坡道到道外滑雪坡和冰雪公园,适用于各个层次的滑雪爱好者。

▲ 芬兰类维滑雪场
图源:类维官网

监督管理:健全管理机制

和户外刺激型的冰雪项目一样,攀岩、滑翔伞、漂流、飞拉达等新兴体育旅游业态也具有较高危险性,历年来,旅游项目存在安全隐患事件屡有发生。相关管理部门需落实监管责任,对不符合标准或存在安全隐患的旅游目的地进行整改,包括完善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强化文体旅活动及景区抗风险能力。

人才培训和储备:加强冰雪运动人才队伍建设

现如今,我国参加过冰雪运动的人数超过3.46亿万人次,已超过不少国家总人口,冰雪相关专业人才入场释放出积极因素。重视冰雪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提升和产业融合类人才的培养,不仅为产业效率提升提供人才支持,也有利于为游客在旅游场所的游玩和竞技安全护航。

国内冰雪旅游项目在全季运营、差异化发展、服务与体验、安全监管层面仍然有不小的成长空间,或许也正因如此,中国冰雪旅游未来的光景将更让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