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今年秋,湖上人家乐复忧。西湖依旧流”
▲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
我国A级旅游景区的概念提出,始于1999年。1999年原国家旅游局相继发布《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国家旅游局局令第23号)和《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GB/T17775-2003)的相关规定,全国A级景区创建由此进入流程化操作。2001年推出首批187家4A级景区;2004年后A级最高等级也从4A升级到了5A;2006年,启动5A级旅游景区建设试点;2007年,批准故宫博物院等首批66家5A级旅游景区。20多年间,国家和地方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行动指南。迄今,全国已有A级旅游景区一万多家,5A级旅游景区318家。▲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官网数据截图仅供参考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为五级,从高到低依次为AAAAA、AAAA、AAA、AA、A级旅游景区,其中5A代表着中国景区最高标准和顶级旅游资源,5A旅游景区要具备高等级服务管理。不过A级景区的数量会因为新评定、降级或破产等原因发生变化,具体数据也会随时变化。
从1A到5A,为什么20多年来,国内各地一直在做A级景区创建工作?
首先,A级旅游景区评定,是目前国内衡量各景区软硬件发展水平的最权威标准,是旅游景区综合实力的品牌标志,而5A更是旅游景区的金字招牌,代表景区发展的最高水平和市场号召力。其次,A级景区创建对地方文旅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区域发展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循序渐进的。
▲ 不同角度分析A级景区创建意义
但创A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一个景区进入A级创建的进程中,需要多方发力、多措并举,需要地方政府及各大部门的鼎力支持和相互协调,这个过程意义远比结果更重要。比如,景区创建有3大细则需达标(如图一所示),每个等级又对应不同分数线,具体的申报流程也相对繁琐(如图二所示)。
▲ 图一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GB/T17775-2003)
2023年3月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于《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修订版公开征求意见,修订后版本暂未发布,发布后以最新修订内容为准。
▲ 图二 3A/4A/5A景区申报流程图解
在多年的景区创A工作经验中,我们也根据标准细则实践总结出景区创A的关键在于两方面:一是“资源保护”,包括景观质量等方面;二是“服务质量”,包括旅游交通、游览、旅游安全、卫生等方面。我们在景区创建规划工作中,也始终在践行这两点。PART 1.
资源保护:
景评通关,拿到入场券
为什么我们会说,景观质量评审(细则二)通关是创A的“入场券”?最主要原因是国内经济发达的城市舍得投入金钱、精力去改造升级景区的软硬件设施,能紧扣标准把细则一的各打分项做到完美,但对于细则二的景观质量,有些是先天造就的,后天改造有一定难度。为了避免部分景区做过度投入,在2012年,评审打破原先的依次细则一二三的顺序,把细则二的评审前移到第一位。
细则二的景观质量主要是指资源吸引力和市场影响力这两部分,其中资源吸引力包括完整性、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珍稀或奇特程度、规模与丰度和观赏游憩价值;市场影响力包括主体强化度、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辐射力(如图三所示)。因此,这也要求景区创A第一步便是考察梳理、整合当地天然的资源优势和市场辐射力,并在开发过程中坚持资源保护优先原则,对景区实时监测、维护,防止资源和环境被破坏污染,同时积极开展景观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保护资源的完整性和科学价值。
▲ 图三 细则二的分类图解
近期,宣恩县矅天眼景区通过景观质量评审,成功入选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名单。拿宣恩县矅天眼景区景评通关这一案例来说,我们在宣恩县矅天眼景区前期调研中,发现景区中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浑然天成的“岩溶博物馆”,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观赏和研究价值,景区还拥有409种 (属) 动植物(此数据随着景区保护研究的深入仍在不断更新中)。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包含了5种国家一、二级级保护动植物,这些良好的旅游资源基础不意味着景区可以“坐吃山空”,而更需要景区不断深度考量生态资源的保护方式和力度,旅游开发的同时也要兼顾环境完整性。
▲ 宣恩县矅天眼天坑内景图和天坑彩虹瀑布
▲ 宣恩县曜天眼景区生机盎然的动植物
以上均由宣恩矅天眼景区供图
在市场吸引力方面,景区不仅有《国家地理》科考人员多次前来开展生物多样性和地质考察,2021年更是被新华社“锦绣中华 大美喀斯特”栏目集中推荐展示,国际知名度和社会美誉度不断提升。我们基于对资源吸引力和市场影响力两方面的调研与评估,通过资源梳理、材料汇编,最终帮助宣恩县矅天眼景区通过景观质量评审,成功拿到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入场券。
PART 2.
服务质量:
景城同建、主客共享、产城共融
前面我们说到,相较于先天形成的景观质量,服务质量与环境质量可以通过后天建设改进。
在细则一中,服务质量与环境质量主要是指旅游交通、游览、旅游安全、卫生、邮电服务、旅游购物、综合管理、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这八个方面(如图四所示)。事实上,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A级景区选择开放式运营,如杭州西湖、上海徐家汇源等,这些景区服务不再是简单的满足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而是更多的关注如何推进服务深度,追求更优质的游玩体验、更高的服务水平、更好的基础设施。可以说,如今的景区管理不只满足于实现局部目标管理,还要达到全面质量管理的目的,这也是居民生活和游客生活提质的关键内容。景区创A想要保证整体的服务质量,其难点和突破点在于如何做到居民生活和游客游览的和谐相融。
▲ 图四 关于细则一的分类图解
针对上述发展趋势和多年来的景区创建实践经验,我们将景区提升服务质量与环境质量的探索路径,总结为“景城同建、主客共享、产城共融”这三大方面,以供大家研究参考。
景城同建
通常来说,都市化的开放空间更多的是为城市居民而服务,所以开放型景区的旅游化改造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应遵循“景城同建”原则,在城市现有设施和环境的基础上加以旅游化改造,完善标识系统的旅游化、市政绿化的旅游化、服务窗口的旅游化以及服务设施的旅游化。例如,由历史风貌、繁华商业和生态绿地组成的上海徐家汇源开放型都市旅游景区,他们将景区、公园融入城市旅游,绿地开放共享,景城同建让游客体验更好,让城市更宜居。
▲ 上海徐家汇源景点
图源徐家汇源官方
2012年10月“徐家汇源”成功获评为国家4A级景区,成为上海第一个开放型都市旅游景区,景区面积约2.4平方公里,含历史风貌、繁华商业和生态绿地,主要景点包括徐家汇天主堂、徐家汇藏书楼、徐家汇观象台、徐汇公学旧址、百代公司旧址等。
主客共享
文旅融合发展离不开“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大众旅游时代,游客广泛进入旅游地居民的生活空间,旅游地居民亦将传统旅游景区等旅游空间作为自身休闲空间,所以“以人为本”也意味着,景区后期的建设完善不仅是为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也为了本地居民的生活品质。基于此,景区创A需要依托资源禀赋因势利导,以主客共享理念促进公共文化设施与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促进业态创新与消费提升。此前,我们开展“仙山贡水旅游区”景区辅导创建工作时,便是将浪漫的文化氛围融入城市建设,打造“花园式”的恩施州全域旅游承接副中心,引导宣恩县成为全国范围内的山水之间、大浪漫休闲生活方式的潮流引领者,旨在让游客体验真实而美好的日常旅游,提升居民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 “仙山环保,贡水美景”
图源浪漫宣恩官方
▲ 浙江珞拾
《宣恩县城“仙山贡水旅游区”AAAA级景区创建规划》
效果图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确定杭州市西湖区对口支援湖北宣恩县。宣恩县委书记和西湖区区委书记明确要求,由浙江珞拾首席专家、浙江大学旅游与休闲研究院副院长周玲强教授领衔的团队支持宣恩编制“仙山贡水4A级旅游区”创建规划。2021年10月25日,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公告,评定恩施州宣恩县仙山贡水旅游景区等6家景区达到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标准要求,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产城共融
旅游发展优化了城市的环境要素,舒适的生态和人文环境吸引高素质人才的聚集,推动地方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景区创建时需要考虑从传统单一的产业交易市场走向多产业协同、全产业链并进的发展之路,利用优势资源,形成产业链闭环,构建一个宜商、宜居、宜游的人文生态圈,推动实现城市—旅游产业—居民与游客共生的城产人融合发展。同时,探索产城旅融合新模式也能促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例如,我们将恩施州宣恩县的山水资源优势和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有效转化成为匹配当下文旅消费的产品和服务,在减少贫困、创造就业、改善居民生活等方面取得斐然成果。其中,我们撰写的《紧扣“融合”,全域旅游发展助力脱贫致富》案例成功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点击查看: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集选82 |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紧扣“融合”,全域旅游发展助力脱贫致富)
▲ 《紧扣“融合”,全域旅游发展助力脱贫致富》案例 部分
2019年4月宣恩县摘掉国家贫困县帽子;7月仙山贡水开放型旅游区被列入创建国家4A级景区名单;10月仙山贡水旅游区荣获“中国文旅融合创新奖”;12月创建“湖北旅游强县”通过验收。2019年,全县旅游接待300.8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4.85亿元。2023年春节期间,全县接待游客46.6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6677.75万元。
▲ 感谢信和中国文旅融合示范奖
PART 3.
利益相关者:
实现景区创A又保A
虽然我们认为景区创A的关键在于资源保护与服务质量,但不可否认的是,“保A”才是更大考验。国内A级旅游景区数量增长迅速的同时,也出现一批“躺在功劳簿上睡觉”的品牌景区。例如,大部分景区投后运营管理相对滞后,导致景区游览设施得不到及时维护和修缮,景区卫生、安全、服务方面体验差等一系列问题,给景区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创A保A不只是景区一个主体的事情,而是需要不同主体的参与、合作与互动,景区、地方政府、商家企业、居民游客等利益相关者在创A保A的相关工作中,应从自身出发,整合、利用不同的资源、技术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价值共创。
景区自身:自觉拉高标杆,高标准、高质量推动景区建设。进一步明确景区类型定位、做好景区生态保护规划、建立景区开发建设环境评估机制;同时,优化景区内外环境,提高景区管理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
地方政府:搭平台、做宣传、引资源。可以通过助力景区对外的营销宣传宣传,提高当地的曝光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景区项目和商业投资。
商家企业:景区创建能够带来更多的游客,促进旅游消费,餐饮、住宿、旅行社等商家需要向游客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留住客源,同时也能为景区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
居民游客:景区创建能够带来大量就业机会,促进本地居民就业,从而促进村民收入增加,本地居民需要更了解景区,为自己也为游客带来更好的生活、游玩和消费体验。
20年创A历程下来,各地的旅游发展都受益于中国旅游资源标准化管理政策规定, 新规预计也将在未来发布,许多景区将经受新的考验,同时也会迎来新的机遇。我们相信,越来越多的景区提质升级,也将为游客和消费者们提供更优质的生态居住环境和更高标准的服务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