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爆款就是好IP?我们如何找寻国产文旅IP突破口

一直以来,文化IP都可以说是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文旅项目或文创产品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近两年,随着市场需求更迭速度加快,文旅赋能使得行业的边界正在被模糊,愈多文旅项目凭借短视频等社交媒体平台打造出“网红”、“爆款”的文旅IP标签,且成功出圈。但对比迪士尼、Hello Kitty、环球影城等经久不衰的国际性文化IP,“网红”国产文化旅游IP似乎总是“昙花一现”。在竞争白热化的文化消费时代,有关文旅IP的打造路径,值得业内利益相关者持续深耕和探索。

发布日期:2024-09-20

一直以来,文化IP都可以说是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文旅项目或文创产品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近两年,随着市场需求更迭速度加快,文旅赋能使得行业的边界正在被模糊,愈多文旅项目凭借短视频等社交媒体平台打造出“网红”、“爆款”的文旅IP标签,且成功出圈。但对比迪士尼、Hello Kitty、环球影城等经久不衰的国际性文化IP,“网红”国产文化旅游IP似乎总是“昙花一现”。在竞争白热化的文化消费时代,有关文旅IP的打造路径,值得业内利益相关者持续深耕和探索。

PART 1.
国内文旅IP的生命周期太短?

最近几年,IP可谓是与文旅发展捆绑最紧密的词,形象IP、活动IP、文创IP等等,超级IP似乎已成为优质旅游的风向标,也正逐渐成为新型旅游时代发展下的核心竞争力。夸张一点说,好像所有文旅人都在研究“旅游+IP”到底怎么玩。(据百度百科解释,IP 为Intellectual Property缩写,是一个网络流行语,直译为“知识产权”,互联网界的“IP”可以理解为所有成名文创,包括文学、影视、动漫、游戏等作品的统称,也可以说是一款能带来效应的产品。)

在世界各国文化交流密切进行的当下,业内常以迪士尼作为文化IP赋能文旅发展的典型案例,相比之下,国外的一些文化IP产业在很多方面的确具备优势,国产文化IP还处在“迎头赶上“阶段。

诸如这两年的“泉州簪花”“天水麻辣烫”“景德镇无语菩萨”等国内文旅IP虽层出不穷、红极一时,但对比迪士尼、Hello Kitty、环球影城等经久不衰的国际性文化IP,大部分“网红”国产文旅IP似乎总是“昙花一现”。据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爆火的文旅IP,平均寿命只有25天。而这种现象也并非今年如此,对于各地文旅而言,从现有资源中挖掘同时具备长线文化价值与消费价值的产品,打造出长久有效的文旅IP是长期以来的难点。 

再看向国内文创类IP,可以持续性运营的也寥寥无几,人们最熟知的应属“故宫”和“敦煌”。自2008年故宫文化创意中心成立以来,“故宫”就从庄重的皇家宫殿转型为颇有趣味的网红品牌。2013年,故宫淘宝首次亮相,迅速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故宫文创IP成为近些年来国内文创届的重要代表。敦煌文创虽出圈较晚,但基于厚重底蕴与创新创意化的经营,也逐渐成为国内颇具影响力的文创品牌。

◎敦煌博物馆联名文创产品示例
图源:敦煌文创IP授权中心

近些年,敦煌博物馆官方与多个品牌跨界合作,借助敦煌文化IP,打造一系列文创产品。譬如,与万仟堂联名推出系列茶器;与野兽派联名推出以宫阙灯香氛蜡烛为代表的香氛礼盒;与爱马仕中国慈善丝巾项目合作推出限量版斜纹真丝方巾 ——“画家的珍宝”,等等。

基于国内文旅IP的市场发展趋势,单一IP的成功往往依赖于短期内的高曝光率和大众猎奇心理,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多样化的体验内容,以及对大众不同群体需求的深刻理解,如果没有新的亮点和持续性的吸引力,游客在体验后注意力会迅速转移,很难再度为此买单,其热度同样会迅速衰减。这也是目前国内众多文旅IP频出,推出时其关注度很高,但生命周期很短的原因之一。

PART 2.
打造“长寿”文旅IP困境重重? 

相当一段时间内,国内相关行业对文化IP的认知局限于“流量”二字,对于爆款IP的讨论也多是用户的关注率,可谓是“有数量,缺质量”。 

抛开现有国产文旅IP体量大小不谈,其“寿命短”的原因大体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一是,短暂的曝光率和新鲜感。高曝光率和新鲜感是这些文旅IP爆火的主要原因,而在当前的社交媒体环境下,热点更替速度非常快,如前文所提,单一IP如果没有新亮点和持续吸引力,公众注意力和新鲜感一旦消退,热度会随之迅速下降。二是,基础设施跟不上。很多突然爆红的地区,其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难以与突增的游客量同步完善,影响口碑传播。三是,运营策略待创新。一些文旅IP在推广过程中常常陷入“同质化”和“短期化”困境,未能及时跟进有效运营策略,难以在市场中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综合来看,IP的打造有其独特性,传统文化在创新时自然会面临诸多困境,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留存问题、传统艺术美学是否符合现代大众审美、传统手工技艺能否机器批量生产、文化如何实现创新转化和商业转型......因此,如何为旅游注入“文化IP”,为文旅IP不断创造消费场景,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尤其当下国内文旅市场的情况是,一个IP火了之后,多地会争相模仿,从而导致市场快速饱和,游客注意力被分散。以国内景区为例,虽然现在很多景区游客量已达几十万、上百万,但大部分还处于观光型,给人一种“好山好水好无聊”之感。同时,大部分景区的文创商品除了雪糕、冰箱贴,就是钥匙扣、明信片,没有地方特色。站在文旅商业角度来看,可能直接导致文创商品十分平庸化、同质化,游客的自然认知度和转化率过低,面临商品滞销等系列问题。

◎西安毛绒“肉夹馍”文创产品绒馍馍
图源:西安文旅之声

近年来,从博物馆、景区景点推出的衍生文创众多,很多市民游客都能随口说出几个熟悉的西安文创产品。今年6月份以来,以肉夹馍为造型设计制作而成的毛绒玩偶“绒馍馍”堪称西安“顶流”,在直播镜头里,制作肉夹馍的过程被高度还原。 

旅行本质是个相对大的话题,但又很难脱离对它的探讨,基于笔者长期调研经验认为,贴合文化和旅行本质的文旅IP更容易长久。这需要从其本身的文化内涵、知名度、宣传频率、所存在时间、人群覆盖度等多个方面考量,同时,在互联网社媒环境下,如何给消费者更直观的刺激和共鸣也十分重要。

PART 3.
国产文旅IP的突破口在哪?

业内普遍认为,IP是文化积累到一定量级后所输出的精华,具备完整的世界观、价值观,有属于自己的生命力。由此,IP在植入文化的同时要将文化落到人的共情点。当我们回过头看迪士尼乐园度假区的消费,不难发现,在其开创的这种以迪士尼卡通为核心形象的文化方式中,所有的消费行为都能找到迪士尼童话世界的影子。

视野转向国内,近年来,基于熊猫IP的延伸与发展,作为“熊猫之都”的成都将熊猫元素应用到了城市的各个角落,熊猫玩偶、熊猫水杯等熊猫文创产品也成为城市“特产”,可以说,熊猫IP已深度融入成都的“吃喝玩乐游购”全产业链条,并嵌入城市形象。

◎成都街头随处可见的熊猫IP元素
图源:成都发布

今年4月,成都文旅官宣大熊猫“花花”上任“成都文旅荣誉局长”,在接下来的5天吸引26.4万游客前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跻身全国十大热门景点第二位。

结合国内外经典IP案例研究,万变不离其宗,一个可持续性发展的文旅IP,不仅仅依靠一个好创意,还需要先天自然人文资源禀赋,后期运营能力与营商环境,多样化、创新性的体验内容,多个基础服务环节的协调能力以及良好的形象口碑。此外,当前国产文旅IP在衍生经济方面是短板,更需要更加灵活高效的产业链整合,文化与产品双轮驱动,实现持续创新与多元化发展。而这种合力显然是单点IP并不具备的。

如今,我们正处于品质旅游时代,旅游市场二次消费的不仅是产品,还是一种主题化的生活方式。虽然在竞争白热化的文化消费中,对于文旅IP的打造并非以人口基数取胜,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人口大国,我国的传统文化本身就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文化消费具备创造世界级IP的潜力。在未来文化IP的打造和生产上,以爆款策略为驱动,挖掘出独特深厚的文化资源,回归人性需求,纳入专业化运营,完成人与IP的连接,国产文旅IP也足以探索到实现自身长久生命力的有效路径。

当前,多地借势《黑神话:悟空》全球流量热潮火爆出圈,作为爆款游戏IP,你认为各地文旅如何让“悟空效应”赋能旅游,变成长效国产文旅IP?


声明
图文内容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和业内交流之目的,仅供阅读参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