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打碎”国外游滤镜,各国文旅真做足准备了?

出入境游市场处于快速恢复中,尤其互免签证、通关便利和航线恢复等利好政策,大大激发人们出入境游热情。但不否认的是,随着民族文化自信提升,文旅融合深度发展,以及社交媒体的传播推动下,国内文旅热点频发,相较于提供高情绪价值的国内游,大众对国外旅游城市的滤镜正在被打破。

发布日期:2024-04-17

出入境游市场处于快速恢复中,尤其互免签证、通关便利和航线恢复等利好政策,大大激发人们出入境游热情。但不否认的是,随着民族文化自信提升,文旅融合深度发展,以及社交媒体的传播推动下,国内文旅热点频发,相较于提供高情绪价值的国内游,大众对国外旅游城市的滤镜正在被打破。

PART 1.
“地球gai溜子”正在打破国外旅游滤镜

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前往海外旅行、定居是中国人稀松平常的事情,可以说,中国人的身影遍布了世界各个角落。曾有网友发帖:国庆出行之际,去了一个地图上都不显示的外国小岛,却发现已有三个中国人在那里旅游。更有甚者,一位博主去了国外某个偏僻小岛,结果岛上唯一的小卖部是中国人开的。

▲社交媒体上相关旅游帖子
那些喊着“人生是旷野”的年轻人,却在旅行途中发现旷野挤满了旅游的中国人。

尤其这两年,互免签证、通关便利和航线恢复等利好政策,大大激发人们出境游热情,中国人去的地方越来越多,有人说散落世界各地的中国人就像世界的NPC,#中国人是地球gai溜子 的词条也在互联网上火起来。

之前大众对于中国人是“地球gai溜子”这件事没什么概念,随着社交媒体的愈加发达,我们在互联网上可以了解到天南海北的信息,包括世界各地旅游城市的实际状况。也正如此,越来越多人看到,在这些自媒体博主的镜头里,国外的风景并非全如想象中那般美丽,并且十分不安全。

今年年初,自媒体博主@大师兄的表哥,以普通人视角记录了欧洲旅行体验。在大众传统印象当中,巴黎是浪漫之都、香水之都,更是“浪漫美丽”的代名词;威尼斯是小学课本里出现过的美丽的“水上之城”,也是著名电影《致命伴侣》《碟中谍7》的取景地。而在该博主视频中呈现的则是:3欧元一根的黄瓜,33欧元一次的理发,破破烂烂的法国地铁,处处是流浪汉和地面布满密密麻麻口香糖的香榭丽舍大街......以及威尼斯的河水并不清澈,相反,水是绿色的,并时不时飘出阵阵臭味。 

▲“大师兄的表哥”发布的巴黎、威尼斯视频
该博主还吐槽埃菲尔铁塔:“没有徐州电视塔壮观,下面到处都是摆摊的,像极了国内三线县城的农贸市场。”卢浮宫则让他想起了徐州的洗浴中心凯撒宫。

从法国到意大利,一系列“无滤镜”的多城市旅行视频发布,让博主迅速走红。在他的镜头下,国内网友们逐渐知道了国外旅行的另一面,他也由此被网友调侃为,一个以一己之力干倒欧洲旅游业,被各国文旅拉黑的男人。

滤镜碎了一地的,还有文明古国埃及。在@大师兄的表哥的视频中,埃及博物馆像徐州的华商会,凯特贝城堡像拆迁户的房子。与此同时,#在埃及,我只允许自己被骗3次  #第一批去埃及旅行的人,已经被骗到快裸奔了 等热搜词条也让很多人感叹:这个神秘的古文明摇篮好似变成现代骗术的竞技场。

▲社交平台上关于埃及旅游的吐槽帖
对此,埃及当地旅游地接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部分骗术是存在的,但现在一些短视频所拍摄的在埃及旅游被骗的内容,也有博眼球吸引流量的嫌疑。

PART 2.
旅行,是世界各国“互看”的过程

早在之前,美国和日本游客就曾在社交媒体上开启对法国“稳准狠”的吐槽模式,包括没有空调、交通条件差、地铁站内气味难闻、糟糕的安全问题……近些年来,外来游客们被迫面对法国小偷猖獗、骗子泛滥这一现实情况。

▲巴黎街头 
图/网络公开资料
对于一些首次抵达巴黎旅行的游客来说,因短时间难以接受心理落差和精神冲击,甚至出现一种名叫“巴黎综合症”(Syndrome de Paris)的心理疾病。这种精神疾病由旅法日本心理学家Hiroaki Ota在2004年提出。

随着国内越来越多人出境游,打破了欧美景点的滤镜,很多境外旅游城市早已不是国人心目中的“白月光”。其实在笔者看来,并非城市景点变了,也不是滤镜碎了,而是我们的时代变了。

当时出境游线路被一一打开,映照出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大众很长一段时间对于外国有过“赋魅”阶段。不过近些年,世界似乎迎来了中国文化产品输出的爆发期,东方审美正在集体崛起,国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蓬勃生长,让我们逐渐对外国“祛魅”。这不仅体现在文旅市场上,也体现在文学作品、影视、服饰等领域。

另一方面来说,出入境旅行一直存在着大量信息错位,互联网发展催生出新型大众媒体形态——社交媒体,其病毒式的传播让全球信息差被打破。在旅游市场上的表现,是人们通过国内外一些城市的比较,以及对于国内外风景的现实认知,开始更加理性地、全面地选择旅游目的地,不再简单地依赖于宣传所展示的美好景象。

旅行,实际上是世界各国“互看”的过程。

我们通过他人镜头看到的,也并不是世界的全貌,对于各国的历史、人文和生活不必封神,也不必急于唾弃。就像当我们看到国外月亮没有那么圆的同时,也需要反观自身,是否提供了更便利的生活和旅游体验,打破旅行认知的狭窄侧面,让更多人觉得中国的“月亮”很圆。

PART 3.
“144小时过境免签”,互利入境游是否准备好?

如今,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中国拥有了更多展示自我、讲述故事的平台,我们也变得更加开放,与越来越多国家迈入“免签时代”。

2023年11月17日起,中国对挪威公民实施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12月1日起,中国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马来西亚6国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今年1月底,中国和新加坡、泰国相继签署互免持普通护照人员签证协定……中国免签“朋友圈”逐步扩容。据文化和旅游部近日发布数据,刚过去的清明假期,出境游客99.2万人次,入境游客达到104万人。

▲六国免签政策试行首日,享受免签入境的意大利游客
图/北京边检总站

只是随着入境游客量大幅增加,一些“水土不服”现象也凸显出来。首当其冲的就是付费体系的差异。

在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主要的支付方式是POS机刷卡、NFC非接触式支付以及使用现金。而据统计,目前中国移动支付普及率达到86%,北、上、广、深四个城市的零售餐饮商户的外卡受理覆盖率不足四成。同时,国内现金支付找零难;车票、酒店、景区门票等预订大多采用线上操作;我国实行电话用户实名登记制度;“扫码+短信验证+实名认证”的支付注册门槛等等,这些令很多境外来华旅行者感到为难。事实上,这一点对于国内一些老年人的生活也有所影响,我们年轻人习以为常的电子信息化,老年人很难适应。从这个角度看,便利外国人支付方式,最终也是便利自己。

▲国内机场内境外支付服务咨询处的外币兑换机
 图/中国交通报

4月9日,人民银行、文旅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通知,要求重点文旅场所实现境内外银行卡全都可以刷,同时确保能用现金支付兜底。虽然景区内类似的商户已完成POS机升级改造,支持刷维萨、万事达、JCB等主流外卡,还能帮助外币代兑,但外卡刷卡手续费普遍在3%左右,此费用由商户承担。

国际航班相对少且贵,同样是入境游的明显痛点。

国际航空市场恢复需要供给端、需求端协同发力。其中,供给端关键在于优化运力与市场的匹配,增加航权、时刻等关键资源供给,加大对外协调力度;需求端则要加强跨部门协作。

当前,国内文旅“爆款”一个接一个,市场状态如此好之下,国内旅游业界更要抓住互利入境游的机会,在旅游产品开发、双语环境、接待服务水平等方面做好入境游应对工作,不断增强中国旅游在海外的吸引力,让他们亲身体验中认识到中国,或许比我们去做很多很多的宣传更有用。

热爱旅行的人们已经规划好五一和暑期的出行计划,在国外旅游城市滤镜被打破的情况下,你还会选择出境游吗? 

声明
图文内容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和业内交流之目的,仅供阅读参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