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包容性非遗经济与共同富裕

2023年7月7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产业服务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产业服务专委会”)成立大会在绍兴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浙江珞拾总经理吕雨倩出席了本次大会,浙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刘朝晖教授(浙江珞拾文化遗产方面的联席专家代表)也参加了本次大会。

发布日期:2023-07-12

2023年7月7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产业服务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产业服务专委会”)成立大会在绍兴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浙江珞拾总经理吕雨倩出席了本次大会,浙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刘朝晖教授(浙江珞拾文化遗产方面的联席专家代表)也参加了本次大会。

▲大会现场

出席大会的还有浙江省文旅厅领导、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企业代表等。浙江省非遗保护协会会长叶菁在致辞中讲到:“非遗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连接历史、现在与未来的桥梁。产业服务专委会的成立,希望能够推动浙江非遗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浙江省非遗保护协会会长叶菁致辞

大会中,由刘朝晖教授主持的论坛围绕“守正创新:包容性非遗经济与共同富裕”议题展开讨论。

刘朝晖教授讲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如今来到一个转变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我们要更加关注如何‘利用’好非遗。非遗的相关商业活动,需要发展一种包容性经济。今天,我们在探讨包容性非遗经济时,需要了解其蕴含的三层意思。一是道德经济,其特点是实现共同富裕;二是创收与可持续生活,其特点是协调促进社区、群体和个人的发展;三是生产性就业和体面工作,其特点是发展壮大传承人群和重新认知代表性传承人的工作伦理。”

▲刘朝晖主持论坛

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袁瑾讲道,包容性指的是经济与社区的协调发展,非遗经济的发展有赖于社区的运行,且离不开市场消费者的参与。浙江省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周立钢提到非遗经济的发展需兼顾文化传承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他将非遗与产业的关系比作“油门与刹车”,形象地为大家解释了新时代下非遗应当如何守正创新。中泰竹笛代表性传承人丁志刚和根雕代表性传承人周扬说到:“对于非遗传承人们而言,产业化发展是我们保护和传承非遗的必要路径。只有非遗产品走向市场舞台,为产品产能扩大提供可能,才会需要更多的熟练技术人才投入非遗事业,从而涌现出更多的非遗传承人才。”

▲大会合影

作为产业服务专委会的成员单位,浙江珞拾一直深耕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我们发现目前非遗传承最大的问题是传承人的付出和收益不成正比。大多数传承人因为规模小,缺乏营销手段,难以得到应有的回报,因此出现了传承人断层、后继无人的危机。

在文旅行业,我们经常提到“旅游+”这样的产业融合概念,触类旁通,我们可以发现,非遗的传承发展需要依托各类型的市场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往往要通过物质转化来实现,文化资源产业化,是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利用“非遗+”模式,实现非遗作品到商品再到资产的转化,使“文化资源”变成“文化资产”,从而实现非遗的高质量传承与发展。